文章搜索:
从乡土到都市
本报评论员:王喆

  ——中药材原生地的玄奥
王喆
  英雄不问出身,药材须知来源。原产地的重要性正如“橘生南为橘,生北则为枳”一样,不同的温度、湿度、气候条件,滋长出来的中草药其性状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原产地”越来越受到青睐的缘故。同为清热解毒的菊花,便有产于浙江桐乡的杭白菊和产于黄山的贡菊之分,前者有深色花心,而后者为花瓣状。杭白菊的功效侧重于清肝火,而贡菊则侧重于清肺火。所以,即便是一杯普通的菊花茶,对都市上班族而言,搞错了原产地,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可以说,药材亦有“户籍”。如今在国外,农产品的“原产地”概念深入人心,近来在国内也纷纷效仿,仿佛原产地是个时髦的新概念。其实护佑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中医药,历来讲究“地道药材”。所谓“地道”,你可以理解为“大地有大地的道理”,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便通过人工的栽移,北方的樱桃与南方的樱桃吃起来,味道还是不一样,这是大家都有的经验。
  这一“地道”就非常强调“原产地”地理因素,另外还附加了天时的要求——这是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人作为“天、地、人”三才中的一个,如何与大自然之间保持微妙的感应和平衡,有时,就得借助药物的“偏性”来“扶正”和“祛邪”。而这个偏性,就让原产地的优势发挥出来了。
  中国人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区,温度、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不同,从而决定了不同方位的人从体质到性格、长相也带着当地的特征。天人相应,人如此,植物亦然。中草药即是这种纯源自土地之赐,与生俱带着出产地特征的植物,它们以天生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非化学、非人工,从而达到调整人体平衡的目的。
  “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是山药。它是大众餐桌上的日常菜肴,炖煮或蒸食糯软黏稠,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小孩,炒食则上口清冽,喜欢脆口的人也对其宠爱有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上品中,就记载着它的不凡功效:薯蓣(山药本名,因与历史上两位皇帝的名号相讳,被折腾改了两次名,现名山药),味甘,温。——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聪目明,轻身,不饥,延年。
  这甘味,在中医五行观念中即是入中土脾胃的,而脾胃乃后天之本,补脾乃医中王道,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养好脾胃很重要,脾胃好了,一好百好。
  清末民初中西汇通派大医张锡纯,最善用山药。其医案中记载:一次抢救一名有生命危险的女孩,因来不及取药,就用手边仅有的生山药一两左右,赶紧煮汁灌下,服后女孩“喘稍定、脉稍敛”,为去取药争取了时间,后方中仍重用山药治疗,最后使女孩转危为安并逐渐病愈。
  张锡纯还创方“一味薯蓣饮”,单味山药生用,煮汁当茶饮,治一切阴虚亏损之症,因对症投药屡试不爽,张评价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并称赞其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诚为滋补药中无上之品,性甚平和,可以多服常服。
  并非所有山药都有如此神功,张锡纯用的山药是“生怀山药”。自古以来,“怀山药”品质最佳,这“怀”非同音字“淮河之淮”,而是特指中原地区河南省焦作市的古称“怀庆府”。一定要是产自“中原厚土”的甘味山药,才最补人之“中土”脾胃。这便是原产地的奥妙。
  抗战期间,日本人曾派本国的专家将今焦作市武陟县辖区内的山药品种及土壤运回日本,分析研究并尝试调配土壤进行山药等中药材的种植实验,结果是长出的山药徒具其“形”,用于临床才发现药力大大下降。中国的山药还是把“神”留在了中国。
  上世纪20年代,今焦作市温县的几位药农从山西太古引进部分高产的山药品种,结果引种几年后,引进的产品味道与药力都逐步趋同于本地品种。这可真有点类似历史上汉族同化少数民族的民族大融合。上世纪70年代,政府为缓解怀山药供应紧张,曾组织18省区到焦作市武陟县引种,结果本地品种在其他地区种植后,很快就出现品种退化、药力大减的现象。上述事实充分证明了怀山药之所以药力显著,本地的天时和土壤条件是决定性的因素。此乃上天厚爱,同气相求也。
  2006年颁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怀山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只有焦作产的山药可以使用“怀山药”作为产品名称。如今焦作人称怀山药为“铁棍山药”或“丑山药”,其实不如上接千年的气脉仍称“怀山药”大气。
  中药中还有两种常见药——川贝与浙贝,同科同名——都是百合科,都叫贝母,但因产地不同,就有不同的功效。
  说起贝母大家都大略知道是治咳嗽用的,著名的“川贝枇杷露”几乎人人喝过,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小时候,差不多拿这药当糖水喝;浙贝一般人似乎了解的少一些。其实这两味药区别很大,选择错误可能导致咳嗽长期不愈。
  川贝个头小,主产于中国西部的川西高原,这里海拔较高,气温低,夏秋两季采挖,得的是天地肃降、收敛之气,与五行中西主收相合,所以川贝寒凉,易把寒邪闭在体内。它的长处是润肺镇咳,对秋初的温燥咳嗽、内伤咳嗽和老年人因津液缺乏导致的咳嗽治疗效果好。而遇到因外感引起的咳嗽,我们本应把寒邪赶出体外,如果错用川贝则寒上加寒,再恰逢收藏的冬季,咳上一冬天那是必然结果。
  浙贝个头大,原产于东部沿海浙江象山,又叫象贝。初夏即挖,得春天升发之气居多,又因近海,如海水涤荡力量强,所以排痰的效果显著。一般的外感咳嗽用它就对了。
  山药与贝母离开原产地或药力下绛或药性改变,说的都是大的地域因素对药性的影响,其实小的生长环境对中药的影响也很有意思。
  《三国演义》里的赵云口口声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据考证赵子龙的家乡常山郡(今河北正定),是最早产药材常山的地方。
  常山善消脾中之痰,是中国人自古沿用治虐主药。现代分析其奎宁含量高,在抗日战争时期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常山挽救了无数同胞的生命。
  地质考察队的工作人员在探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常山丛生的地表,地下常常会发现铜矿。植物为寻找矿藏指路,矿物与植物结为“挚友”,其中的原因,现在的文明还无法解释,科学检测更是摸不着头脑。
  还有一种能补脾生津、利水渗湿、久服安魂养神的常用药——茯苓,它也很会找邻居。曾看到一个小故事:一位药材行业的前辈,某夏日清晨在皖南山区的松树林里散步,发现松树的树干上缠绕着像“菟丝草”笔毛一样形状的长丝,疏松的地面上有许多裂纹,用脚使劲跺地,感到地下是空的。请教当地农民一问,说地下肯定有茯苓。取来锄头挖下去,果然掏出了几大团茯苓。
  原来茯苓是一种低等菌类植物,常寄生于松树的根上,所以古代有“老松精气化为茯苓”的说法。清朝的慈禧太后最善养颜,除了众所周知的外用珍珠粉,老佛爷更深谙内在调养之道,平日以茯苓饼、八珍糕(茯苓为主料)为日常小吃,既享了口福还护了脾胃、养了精神,实在比我们现代人为满足口腹之欲胡吃海喝坐下种种怪病高明。
  《红楼梦》被称为清时上流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就详细介绍了茯苓霜(碾碎的白茯苓末)的服法:用牛奶或滚开水将茯苓霜冲化、调匀,每天起床后吃上大约20克,对久病体弱者还有老年人比较适合。
  从山药执著地据守中原,到常山与茯苓的“择邻而居”,不禁让人感叹,天人一也!我们人类难道不也是这样吗?习惯了故乡的地形、温度、气候、饮食、方言、情感、性格、传统,来到异地总觉得气脉不够通畅;乍到新的环境,总是有些不自在。想起一位老人告诫将出国远行的儿子,“幸福是什么?——是吃家乡饭、说家乡话”。
  你从哪里来?要了解中药材原生地的奥秘,其实只要拟人化,便能“通感”了——因为每个现代都市人其实都有属于自己的原乡。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乡土到都市
  本文所版面
【第 58 版: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