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佛教的见地
本报评论员:四合

  四合
  对佛教的正式翻阅了解是源于一位西藏喇嘛的自传,书内并未详加阐述密宗与中原净土宗、禅宗的若干分别,或是密宗修持云云,只是喇嘛谦和冲淡的笔调,让人感叹。随后又因缘际会找到克里希那穆提的说教,只是上师的开示对我多少有些晦涩,加之本人慧根不全也极难参悟,只好暂时作罢,转向别处,便开始言白交叉着看《金刚经》、《心经》、《本愿经》,经文总体来说都不算长,可言虽近其旨极远。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我也是因缘而至,寻着了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佛陀的证悟》。南怀瑾大师的《金刚经说什么》先前也曾翻阅,对比看来,南怀瑾大师的书学究味还是颇为浓烈,老式讲学做派沿袭有序,一丝不苟,对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来一一解读。故若从佛教入门角度来看,还是首选《正见》较为妥当。
  藏传佛教导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会让不少人在第一眼见他的时候很难发觉他是个佛教徒。一般人眼中的藏传佛教徒,应是海青着身,或是黄衣红袍的喇嘛装扮,但这位极为西化的藏传佛教导师,实为人们上了一堂不执于名相的生动之课。他混迹影坛多年,亦为导演,随贝托鲁奇学习电影,并担任电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的制作顾问,其后又迅速凭借个人两部佛教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者与魔法师》,席卷影坛,成为票房黑马。于是,持以佛学空灵智慧的根基,辅以影音绚烂多彩的技术,得以启心开悟的不在少数。
  《正见:佛陀的证悟》和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另一本《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可谓是相辅相成,若将前部看成是趣味导入的话,那么后一本就是系统课程。不过后者是属西藏密宗一派,受众略小,但前者老少咸宜,绝对值得静心一读。
  书中主要内容围绕佛教最核心的“四法印”见地展开,按四法印顺序分为四章,即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皆无自性,以及证悟(涅槃)超越概念。简单加以概括就是:
  1. 诸行无常
  2. 诸漏皆苦
  3. 诸法无我
  4. 涅槃寂静
  这四点即是主旨,当普通人心中认为“佛教徒只是着僧袍、坐禅、戒荤食与禁欲”(书中语),作者一语中的地指出,佛教或是佛陀这位先觉者要教给我们的是觉知这四种见地,从而化解对如幻世事的执着。特别是在我们中国,佛教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舶来品,已经充分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一系列的宗教仪式在长期演变之中已经和我们的民俗相结合,以至于人们挂在嘴上的“生老病死”“前世今生”早已难溯宗源,更有人将佛教简化为“烧香”“拜佛”,那么这本书的确能提供一个重新认识佛教的机会。它解释的佛教不再是有神可拜的宗教,而是提供了一种新的值得借鉴的看待事物生活的独特视角、方法论和世界观。
  书中四章义理深邃,但阅读上配合故事以及作者精心举出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辅以解说,幽默生动,平白易懂,基本无晦涩可言,有差异的只是你我的吸纳程度之分——或接受,或怀疑,或抵触。
  在我们这个每天有二十万人死亡,有着两万八千年的人类史,和数千年的文明史的星球上,重新返观一个人所持的世界观以及所秉持的价值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不管你是达尔文进化论主义者,还是不可知主义者,是怀疑论者,还是宗教人士,我们作为个人都显得过于微不足道,渺小卑微。而佛教,或是作者的这本书,要教授的便是一种觉知的智慧,一种能让你看透本源的般若智慧。
  佛教的理论是一个生死的理论,用两个字概括就是“苦通”,因苦求通。这是一个让你无所畏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法门。四法印见地的第一个,便是授你一套看待事物的视角,叫一切和合现象皆是无常,帮你看透生老病死的无法逆转;其次谈起个人因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欲而生起的诸番情欲皆为痛苦;再次帮你点破执着于自我的无限烦恼,明了诸法空相、性空幻有之后,便得通达;最后,告诉你应该身有佛法而心中绝无佛法,心念虚空但不应执迷于虚空,也就是《金刚经》中十分著名的一偈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当西方的哲学咄咄逼人地对世事进行剖析,仿佛能胸有成竹地理顺世间万物,当西方的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允诺你所求有所得的时候;佛教就如同古老的中医,告诉你的却是人体经络那样的无法体察之物。但当你阅尽繁辱变迁,沧海桑田,回首间会发现,那些不可见之物才是弥珍经验,有种他乡寻着故知的欣喜,却又无可避免老泪纵横。
  当初悉达多发出宏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地藏菩萨也曾发出“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普度之志;而你我倒也不妨先返观自照,先行度己,即使谈不上度己,多一种看待世界的新角度,也未尝不可。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佛教的见地
  本文所版面
【第 58 版: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