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东
仓石诚司给本田中国定下了一个中长期目标:在乘用车市场所占的份额最低在8%以上。
自去年4月从东风本田总经理位置升任本田中国本部长之后,仓石诚司就开始面对本田在华最为尴尬的时刻。一方面,本田CR-V等车型仍需要加价提车,而另一方面,本田总体在华发展放缓。2010年,本田在华销量达65万辆,市场份额只有4.7%。这是近十年来,本田份额最低的时刻。
最坏的时侯也是最好的开始。最近两年,本田中国的增长缓慢是在华战略保守导致的,新品少、产能不足、劳资关系不够融洽、对中方合资伙伴支持不够等等。这让本田逐步丧失了刚进入中国时的优势。
仓石诚司很清楚问题的结症所在。在其推动之下,本田总部逐渐提升了本田中国的自主决策权。最显著的变化有两个:一是研发本地化,本田中国在北京和广州设立了研发机构,零部件本地采购的技术认证工作也顺势移到了中国。采购权逐步下放,可以让本田在华两大合资公司有机会绕开本田系供应商,自主采购、降低成本。二是混合动力车国产化,电池、电机两大核心部件的生产也将放到中国。
深度国产化也让产能提升变为了可能,目前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都有产能提升计划,两三年后,本田在华的总产能将达到96万辆。
但这与本田所设想的8%目标仍有距离。以中国汽车的发展速度,这至少意味着销量150万辆以上。
不过仓石又看到了另一个机会。中国政府正在研究新的汽车节能环保标准,预计将在年内出台2020年的规划。这个苛刻的技术标准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车企能够达到,而这恰恰是本田的强项。因此,小排量发动机、小型车及混合动力车的引入成为本田再度成功的关键。目前,Insight、Fit混合动力和CR-Z三款混合动力车的国产化已进入日程。
当年本田进入美国市场时,适逢马斯基法出台,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尾气排放法规。本田借机发力,因率先通过了此法案而一战成名,从而奠定了本田美国近40年的辉煌。仓石希望在中国重演奇迹。
想法虽好,但困难重重。如今,全球各大车企都已盯上了中国汽车市场这块肥肉,很难让某一家车企靠“一招鲜”而“吃遍天”的。本田要想成功,就必须采用更为扎实、更中国化、与中方合作伙伴更为密切的举措。更为关键的是,要有更长远的策略,用更为激进的价格成本武器,而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乱双眼。
专访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本田要考虑现地生产Insight,CR-Z混合动力车,目前中国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是很大。
仓石:本田不是因为中国政府有优惠而引进Insight和CR-Z,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如果能有政府的优惠,是锦上添花。实际上,光依靠引进混合动力车也是不够的,还要投入更多小排量、低油耗的小型车。
经济观察报:有说法称,混合动力车在中国推进不下去,是因为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日系厂商手中,本田有没有将这些核心技术共享和转让的想法。
仓石:当初,美国政府出台了非常严格的马斯基法,那个时候,本田在美国还不是很出名,就是通过在Civic“思域”车型上搭载CVCC发动机克服了马斯基法,本田也没有独占该技术,而是和其他美国企业进行了技术共享。如果在中国真的印证了混合动力是成熟技术,我们也不会将混合动力作为独自技术来对待。
经济观察报:丰田已经宣布了是否会在中国生产电池和电机,本田呢?
仓石:混合动力车国产还没有具体计划,明年我们会以进口销售方式引入。要实现混合动力车国产化,整体成本下降是我们的主要课题。按目前方式,从国外进口电机和电池是很难实现成本降低的,因此从方向上来看我们和丰田一样。另外,混合动力车型上会用到的稀土,中国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而电池的国产,以明年在广州制造为目标,会和别的公司合作生产。不过电机会在合资公司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