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广东道橱窗内外
本报评论员:吴娓婷 刘真真

  吴娓婷 刘真真
  农历新年前的广东道,十多间奢侈品牌店照常营业,店外顾客照常排着队,守门的保安照常谨慎地控制着进店的人数。
  眼前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一个星期前所发生的事情。一周前,媒体报道指这里的意大利奢侈品牌店Dolce&Gabbana(D&G)允许内地旅客随意拍照,却禁止香港人在店前公众地方以店面作背景拍照。报道引起香港居民强烈的反应,有网友号召大家在该公司的行人道上拍照“快闪照相”。
  香港有多不胜数的购物点,但广东道以集中的名店尤其吸引内地高消费的游客。经过禁摄事件,广东道一幅幅巨型落地玻璃、橱窗门廊更加深了本地居民内心的被隔离感,橱窗内外是富与贫、奢侈与平等、本土与内地。
  “沦陷区”
  韩女士从天津赴港旅游,专门抽一天到广东道扫货。11点刚过,她已经提着从Ermenegildo Zegna买到的毛衣和Burberry的手袋,加入LV门前的队伍。队伍有十多人。
  入店后,韩女士想挑围巾。不过,围巾柜台的东南亚裔售货员正在协助两名顾客挑选丝巾,韩女士招呼了几次,对方都没有搭理。韩女士只得自己动手,试戴围巾。
  两名客人几乎把柜内的丝巾都试了个遍,一口气拿下8条。
  由于到港时间短暂,多数内地游客都这样行色匆匆、购货量大。奢侈品牌店标榜提供尊贵服务,但此时显然做不到照顾所有人的感受。
  广州的王女士多年来爱逛广东道。她回忆,几年前的广东道还能保持名店的服务标准,“现在一般的客人已经享受不到”。
  LV旁边,Chanel店的保安表示:店内人多,为尽量保证一对一的服务,只能让顾客在门外排队等候。事实上店内顾客拥挤,只有20多名售货员。
  Gucci没有限制进场人数,其售货员有点应接不暇。一名售货员肩上挑着客人A要看的商品,同时为客人B收钱。一名女顾客拿起挎包自行走到镜子前试背,店员过了好一阵才追过来说:“小姐,下次取商品之前先告诉我。”而该顾客带来的小孩,早已在沙发上躺了下来。“(香港的奢侈品牌店)已经没有过去的尊贵服务了,变得跟普通品牌店差不多。”王女士说,内地的奢侈品牌店至少不会“照顾不周”。
  王女士分析,买奢侈品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爱好,已超出香港名店的应付能力。
  广东道位于香港旅游旺区尖沙咀,商城海港城将临街的优质门店租给十多间奢侈品牌店,装点成亮丽的风景线。
  Vivien Westwood的售货员表示,店里每天有将近七八成的商品都卖给了内地消费者。她说,因为海港城名店集中,“在这里转一圈基本不用到别的地方逛”。
  不过,正是因为此处内地游客过分集中,香港人毫不客气地将广东道称为“沦陷区”、“自由行特区”。韩女士透露,她的香港朋友如果需要买名牌商品,不会来广东道跟内地人挤,而是选择圆方商场。
  广东道的爱好者还在增加。王女士注意到,连顶级奢侈品牌Hermès也开始排队了。
  商业逻辑
  不过,王女士强调,面对大手笔的VIP客户,奢侈品店的态度就截然不同。而这部分VIP客户通常是内地的真正豪客。
  王女士介绍,售货员在顾客进门的时候会询问对方想看哪个系列的产品。“售货员根据客人说的系列,判断他是哪个级别的。”王女士说。
  许小姐经常到香港购物。她认为,售货员看到讲国语的客人,态度要比面对讲粤语的顾客热情得多。
  一次在CK店内购物,许小姐亲眼看见一位温州游客的购物经过。“他根本不看产品的价格和款式,像点菜一样指着货架上的商品就说要,这里拿几打内裤,那边拿几件衣服。”许小姐形容。在许小姐看来,售货员于是特别殷勤地推荐新款,而该客人几乎都没有异议。
  “内地人跟广东人、香港本地人的购物偏好还真不一样,一些内地游客出手就是几十万,而且带有盲目性。”王女士说。她本人带过内地朋友到广东道,都是三四十万地买。
  有消息指,鄂尔多斯的阔太订购Hermès,然后包机到香港取货。
  上个月底,一家国际咨询机构发布《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报告》称,2010年内地游客的奢侈品消费总额约为2120亿元,其中内地市场871亿元,估计今年将再增两成半以上,总额超过1000亿元。据去年国内另一份奢侈品顾客的调查,四成消费者光顾上海、北京等国内城市的名店,约38%到港澳血拼,其余22%则到欧洲、日本等地。毫无疑问,中国人已成为支撑国际名牌不断增长的主要消费群。
  巨额消费大力拉动香港经济,但同时“豪客”、“挥金如土”这样的词汇也见诸报端。媒体形容名店开在香港却争相讨好内地游客。
  同样经常到港购物的黄小姐承认,售货员对国语人士和粤语人士的区别对待,引起不舒服的感觉。“香港销售员很聪明,很快能记住客人的样貌、喜好还有买过的商品,”黄小姐说,“我看到过销售人员问内地客人,上次购买的款式是否合用。”
  一家奢侈品店的店员表示,在这里不懂国语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行内人士透露,名店对懂国语的售货员开出更高的工资,并且,得益于内地游客,“在这里做售货员没有什么业绩压力”。
  “自由是最重要的财产”
  一名美国教授不无讥讽地描述这样一种亲身感受,指现在“尖沙咀的街道过于拥挤,而我太太钟爱的店外,队伍太长——主要是中国内地游客前来购买在国内生产的产品!”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何国良对媒体指出,D&G事件的关键在于该店用二分法将顾客分为“会消费的内地人”和“拍照来生产A货(指仿品)的香港人”,显示该店不信任港人。“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将香港人污蔑成A货客,”何国良说,“好似香港人是低等人一样”。
  香港学者黎先生认为,香港居民的不满情绪或来自于近年内地人士对香港资源的过度消耗。例如国内孕妇来港产子影响香港医院对本地孕妇的服务,内地富豪来港买楼推高楼价,都令不少港人抱怨。
  在商业霸权和公民权益之间,可能是政府责任的缺位而导致的社会公平流逝。
  这点缺失被网友“Shiu Bun Wong”清晰地表述出来。他谴责海港城只看得见利润的增长,今次事件应就“剥夺香港人的自由权利向香港人作出赔偿,因为自由是我们香港人最重要的财产,公共空间使用权是我们香港人的财产”。
  D&G显然也意识到事件超越了知识产权和公共空间的范畴。在被“围拍”当天,其发表声明称:“本公司强烈反对任何带有种族主义或贬抑意味的言论”、“本公司绝对无意冒犯任何香港市民”。
  旅游界立法会议员谢伟俊曾到场支持市民抗议D&G。他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事件需要从两个方面检讨学习。他说:“第一,政府需要有一个说法,应该把正确的价值观讲得清楚一点,为香港当地人讲一句公道话。第二,如何对待游客。不要把情绪随便发在游客身上,需要做一些公民教育。”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广东道橱窗内外
  本文所版面
【第 13 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