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俊波定调保险监管治理行业顽疾居首位
本报评论员:欧阳晓红
欧阳晓红 “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这“十二个字”是保监会新任主席项俊波为2012年保险监管定的基调。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监管定调将“促发展”置后,而在具体的工作重点部署中,其将解决车险理赔与寿险销售误导这一行业顽疾放在首位。“一下子就把到脉了,这两个问题消费者投诉最多,深受社会各界诟病,无疑是改变保险形象的切入口。”1月12日,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说。 在项俊波执掌行业的新时代,保险业去年实现保费收入1.43万亿元,其总资产规模已达到5.9万亿元。此时,受国内形势不确定以及行业内在变化的影响,保险业增速明显放慢,但也许是行业自我休整、刮骨疗伤之契机。 在此背景下,保险业如何打一场让消费者拍手称快的治理攻坚战令业界值得期待。 攻坚战 有别于过去,“促发展”放在工作部署的最后,项俊波这样解释,不是代替市场主体作决策、搞经营,而是通过监管措施规范市场行为,净化保险市场环境,促进行业公平竞争、有序发展,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质量提升。如此表述令不少保险专家感到惊喜。 庹国柱说,新主席的八场调研会没有白做,一上来就抓住了牛鼻子,理清了监管角色,过去无论在监管还是主管的问题上,总是产生身份冲突。 在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项俊波提出 2012 年要突出三个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问题;建立健全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进农业保险、巨灾保险、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发展。 而“厘清身份、抓车险理赔与寿险销售误导”两大亮点似乎让业界看到保险监管进入“更高层次政策支持、更长远促进行业发展”时期。 项俊波亦直言,车险理赔难与寿险销售误导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今年,监管机构要下决心、动真格、出重拳,打一场整顿治理的攻坚战。 一位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项俊波偏偏选择了保险业最难、最根深蒂固的顽痼出手,其难度之大,无法想象。某种程度上,这也许是“革”一些小、乱、差公司的命。 此外,那些经营不善的公司需要直面“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今年保险监管第二大事——建立健全保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这一说法甫一出现,即引起业界热议。 华创证券认为,这有利于保护较为稚嫩的保险资源,减少竞争中的扭曲行为,提高保险牌照价值。 一位接近保监会人士透露,这可能也与保险公司目前数量太多,市场上粥少僧多有关,因此,有必要集中监管资源,提升监管水平。 在庹国柱看来,此政策也与保监会的定位有关。建立与完善进入与退出机制,最关键是退出,过去一直没有退出机制,抓不到点子上。他认为,实际上,市场价格竞争很合理,不应动辄就归结为恶性竞争。 庹国柱举例说,各家公司经营水平与成本都不同,包括价格竞争手段也有区别,像经营很好的公司,成本低也能提供很好的服务;但有些成本较高的保险公司,降价销售就会亏损;而最终导致退出市场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此,市场就活了,一些价格比较低,服务好的公司就能占领市场,应鼓励优胜劣汰机制。 十字路口 “如果说2011年保险业比较困难,进入2012年保险业会更难,无论是保费收费还是投资收益方面都难以有起色。”一位保险公司中层说。 华创证券分析师牛播坤认为,监管机构的导向是支配市场微观结构、影响市场利益分配格局的关键力量。目前,保险行业处于转型十字路口的关键时期,单纯依靠行业自身力量进行变革将会是缓慢、渐进的,监管政策导向和适度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项俊波亦强调,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保险业应对严峻复杂形势的关键一年,保险监管工作要把握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工作基调。 事实上,现阶段的保险业面临着诸多问题。项俊波表示,一直以来,保险业声誉不佳、形象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认同”即消费者不认同、从业人员不认同、社会不认同。此外,行业发展方式急需转型。保险业发展模式仍停留在”跑马圈地“的时代,有的公司甚至不惜违法违规,不顾成本效益,一味追求速度规模和市场份额。 此外,在社会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和富余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大部分营销员收入仍然停留在上世纪末的水平。同时,保险人才队伍素质不高,有的公司在筹建分支机构时,因为找不到符合监管要求的管理人员而不得不终止筹建。 对此,牛播坤认为,未来保险业的转型以及解决关键问题的突破口在于:提高准入门槛,推进营销员分级体制管理;积极鼓励和促进新型渠道创新;加大政策协调力度,以财税政策支持推进农业保险、巨灾保险发展;完善寿险产品定价机制,支持非车险、养老和健康险领域产品创新;发展多种混合资本补充工具,拓宽资本补充渠道等。 无论如何,“今年保险业只要做好头两件大事,即打赢车险理赔及寿险销售误导‘攻坚战’、建立保险退出机制,监管工作也算达成目标了。”庹国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