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你喜欢有个“鹰爸”吗
本报评论员:依北王
  依北王
  如果能穿越,你会喜欢自己有个“鹰爸”吗?
  这个鹰爸,不但会让你在大雪天“裸跑”,还会在你4岁时就送你去学校旁听;他除了提早对你进行智力开发,还设计了体商、智商、德商、情商、胆商、逆商、心商、灵商、志商、财商等十商训练方法,为此你一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文化课、棋类、跆拳道、武术填满了你的每一刻,甚至,在你上下课的途中也不能闲着,有一大串“故事”要来伺候你。
  不知道你怎么回答,我的答案是——不喜欢。原因很简单:“鹰爸”的这些课程,太像训练某种特殊人才了,而我,并不想做一个海军陆战队队员。
  不过,不希望自己有个这样的“鹰爸”,不意味着我对“鹰爸”持批评的态度。事实上,从我的生活经验角度看,如今像“鹰爸”这样对孩子尽心负责的父亲,并不是太多。许多为父者忙于生存的竞争,疏于或倦于如此细心地呵护孩子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多多能有这样一个“鹰爸”,既成功又有责任心,是他的幸运。
  简单地说,在其他孩子还普遍懵懂的时候,有个鹰爸提早对你进行心智、体能上的训练,就好比体育比赛中你抢跑而没被发现一样,是能占些便宜的。
  然而,即便这样,我还是会拒绝这样一位“鹰爸”。因为,如果有了这样的“鹰爸”,就意味着,我的童年,将不会有在大河中捕鱼摸虾的乐趣,不会有在房前屋后与伙伴们尽情嬉戏的回忆。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如果一个辛苦的童年与一个自然天成的童年,最终结果大同小异,哪一个更合算,不言自明。
  当然,我是凡人,也许“鹰爸”给自己的孩子设计了更高远的目标,要让多多成为出类拔萃之辈。即便如此,这样一位“鹰爸”也并非必要条件。
  就拿全世界人都想成为的乔布斯与比尔·盖茨来说,他们的童年,都是兴趣自由发展的,而非严密设计的结果,当然更没有一个颇具斯巴达克精神的“鹰爸”。
  以乔布斯而论,他的童年其实可称顽劣。被收养的他,清晨起来就开始捣蛋。有一次,他和伙伴跑到医院,就是为了尝尝杀虫剂是什么味道。他还曾把发夹插到电源插座内,就是为了让它发出难闻的气味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他在邻居家的摄像机面前做鬼脸,骑在三轮车上对街邻四坊大喊大叫,还看了许多不健康的电视节目。兴趣是乔布斯最好的导师。从10岁时起,他就对电子学方面产生了兴趣。此外,养父追求完美、行事认真的人生态度,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也非常重要。翻遍乔布斯的传记,在乔布斯的成功中,你都找不到一个类似“鹰爸”那样的影子。
  至于比尔·盖茨,虽然同样属于早慧的儿童,并且有一个很重视早期智力开发的外祖母,陪他下跳棋,玩筹码,但是,比尔·盖茨阅读兴趣、思考习惯的形成过程中,看不到强制,起作用的,是熏陶,是环境。当然,更没有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课程表。
  乔布斯与比尔·盖茨的例子表明,就其个人而言,他们的成功,无形中遵循的还是教育学中强调的自发、兴趣这些传统价值与方法,并没有颠覆掉这些行之有效的理论。
  今日中国,人生价值还不够多元,应试教育仍是主流,生存竞争的加剧导致竞争提前,本该洒满阳光的儿童时代变成了“起跑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了最具威慑力的口号。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心怀恐惧的家长们纷纷运用超常规手段教育儿童,这或许就是“虎妈”“鹰爸”们纷至沓来的原因。
  当然,笔者无意去批评“鹰爸”,也没这个资格,毕竟,如何教育孩子,是个很个体的选择。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既然“鹰爸”的做法已经在公共空间广为传播,那么一定会在公众中产生影响。本文就相当于电视里播放某些杂技节目时,在旁边打上的那行字:危险动作,请勿模仿。毕竟,任何过早的开发,都存在副作用的可能。这个道理,一千多年前王安石已在“伤仲永”的故事里讲过了。
(作者为媒体人)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你喜欢有个“鹰爸”吗
  本文所版面
【第 16 版: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