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跨境学童
  吴娓婷刘真真
  随着“双非”婴儿的逐渐长大,给香港造成的压力从母婴护理传递到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在深圳各关口,每天有1.3万儿童跨境上学,香港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给家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圳幼儿园学童早起两小时,5岁的婷婷凌晨5点就起床上学。她胸前挂了一个小包,里面装有香港发出的回港证,广东省公安厅发出的边境特别通行证、跨境学童证,还有香港天水围可瑞幼稚园的班级信息。
  婷婷是内地“双非”父母在香港生的孩子,拥有香港居民身份,可享受香港教育。从两岁零10个月开始,婷婷已经跨境到香港的幼稚园上学3年。今年9月份,她将入读香港元朗的一所小学。
  在深圳各个关口,每天有1.3万学童像婷婷一样跨境到香港读书,主要是幼稚园和小学的学童。
  2007年至今,“双非”婴儿多达17.7万人。去年,香港政府限制赴港产子人数,“双非”婴儿预计将减少。
  如果说几年前到香港生孩子只是选择一个新的起点,如今孩子到香港读书学习,改变真正降临了。
跨境上学
  2006年,卓先生决定再生一个孩子。由于身边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在香港生子、送往香港读书,卓先生对香港教育、社会制度都有好感。“(去香港读书)我们算迟了。”卓先生说。他妻子后来在香港诞下婷婷。
  那一年“双非”孕妇暴增,两三年后,“双非”造成的压力从母婴护理传递到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从每天跨境上学的状况就可见一斑。
  深圳福田口岸附近大型楼盘皇御苑,跨境学童上车集合点。早晨6点多开始已有多名保姆、家长牵着几岁大的孩子等候在门口。
  10多分钟内,挂着叶太、莲姨招牌的深港跨境学童校车开到,家长把孩子往车上一推,车上的保姆将孩子手一拉,车就关上门离开。
  7点多,深圳各个关口迎来最早最庞大的过关群体。跨境学童排成十几米长的队伍,拖着手或拉着衣角。来自同一家跨境校车公司的多名保姆分别在队伍前中后的位置看管小孩。出入境大厅充满孩子的喧哗声。
  据统计,深圳约有7家跨境校车企业,服务于1.3万跨境学童。这些公司都给自己的小客户制作了挂包,便于携带各种通关证件。
  深圳市交警局今年年初在福田口岸新增跨境校车专用停车位,6~10个车位,可满足30辆校车。交警局通报,目前罗湖口岸每天过境学童约数千人。罗湖口岸和福田口岸通关业务均为满负荷运作,交警局认为不宜再增加接送车辆和跨境学童人数。
  从深圳集合点上车到达关口,婷婷在保姆带领下穿过两个关口。出香港关后,婷婷换乘香港牌照大巴前往学校。有些学童更需要中途下车,再换一辆汽车才能到学校。
  香港北区(包括上水、打鼓岭等地),包括深圳文锦渡、罗湖、沙头角三条边境过境通道,是跨境学童最集中的区域。2003年SARS期间,香港出生率低下,出现学额剩余。但近年,由于“双非”孩子入学,再加上今年香港出生率回升,这一局面被改变。2011年北区有400个学位不足。2012年年初,2000个学位,却有3000多人申请。
  为了第二天早起上学,婷婷需要在每晚9点钟入睡。不过,由于路途困顿,婷婷有好几次还是在车上睡着了。
  “姐姐是深圳人,我是香港人”
  随着孩子的跨境上学,“双非”家庭逐渐开始认识香港。“姐姐是深圳人,我是香港人。”这句话婷婷从父母那里听回来,不太理解什么意思,但她喜欢说。
  说起天水围可瑞幼稚园有哪些活动,婷婷想起前一个星期的郊游。内容有参观火车博物馆,摘草莓、西红柿,中午还吃斋菜。
  香港幼稚园更经常的户外活动,是教孩子搭地铁、巴士,认识香港的社区等。
  在天水围林黄明慧幼稚园,每个班门口处插着各个学生的“任务卡”。每个班每天开放四五个学习角,学生挑选其中的几门课,在卡上记下,中午前完成。
  老师将学生分成三个组,例如一个组写英语,一个组做手工。做好的手工通过排列、拼贴,就是老师要教的加减算术。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就擦掉在卡上的一个记号,然后转入下一组。“没有人会催促,但孩子会有时间观念,因为必须在早上完成这些任务。长此以往也锻炼了责任心。”该幼稚园高班班主任杨老师说。“香港人去哪个国家都可以。”杨太太的女儿小珠也常对她姐姐炫耀。
  小珠在深圳读了4年幼儿园。去香港读小学之前,杨太太让小珠在林黄明慧幼稚园重读一学期,以便学习粤语和英文。
  杨太太发现小珠在香港幼稚园开心得多。小珠说:“老师很温柔,不像妈妈这么凶。”更有趣的是,小珠画的画都是“我爱陈老师”。
  林黄明慧幼稚园园长周静洁介绍,香港的教育是要培养孩子成为有涵养的好市民。老师会用讲道理的方式劝导小朋友,也在各种情景培养孩子的纪律。周静洁说:“德育带给小朋友的是无穷无尽的。”
  周静洁喜欢用“学习”这个词多于“教学”。在她心目中,老师的作用是营造氛围、协助学习以及教具制作。“老师是协助者,帮助小朋友找答案,而不是将答案告诉小朋友。”
  卓先生认为,香港幼稚园的老师薪酬更高,教学更专业。
  卓先生参观过婷婷上外教的英文课。“小朋友通过游戏方式学英文。一些男孩子很喜欢跟外教击掌,所以抢着发言。”卓先生说。
  上了一学期的课,杨太太心疼女儿。她对小珠说:“去香港上学太累了,我们还是回深圳吧。”结果小珠不愿意。
  于是,杨太太又为女儿申请了元朗的小学。杨太太的计划是,一、二年级仍然走读,到三、四年级考虑让女儿住在她香港的姑妈家里。
  为什么非得去香港跨境上学?家长们的解释是,香港公立小学免收学费,只要交书本费。公立学校书本费一年要两千多,低收入家庭还由香港政府买单,要花费的就是每个月300港币的餐费,一年1000多港币的校服费和300元的空调费。学校课外活动,基本上全是免费,有学校办的,也有政府基金支持的。
  关口附近的私立幼稚园学费含伙食费2500港币一个月;学校课外活动也是免费。深圳幼儿园学费在1000港币左右,但是教学质量没有香港好。而香港出生的孩子没有深圳户口,在深圳只能读私立学校。深圳私立学校质量良莠不齐。香港老师不会体罚学生,而是会讲道理;学生不是以考试为目标,而是全面发展为一个好的公民。更重要的是,香港的学校对学生公平、不用送礼。
  香港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给家长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送孩子去香港上学的家长都希望子女成为真正的香港人。
走读还是移居?
  元朗宝觉分校三年前只有1名跨境学生,而这一届一年级,跨境学生比例已上升至1/3。
  学校为跨境学生做了一些调整。校长谭慧萍介绍,“常识”科是跨境学生最难掌握的功课。“深圳和香港社区环境差别明显,设施的称呼都不相同。”谭慧萍说。除了看图片、视频,还带孩子到社区认识环境。
  谭慧萍告诉本报,跨境学生上学放学路途遥远,部分时间表为他们重新编排。例如一些兴趣班放到中午、允许跨境学生迟到一点到校等。
  两岁孩子的“双非”妈妈卢芸对香港人说“双非”占用资源很不解。她说生孩子的8万块都是自己给的,除了带孩子回港打免费疫苗以外,没有占用过香港资源。每次孩子到私家医院看病,也是掏自己腰包。
  事实上,生活上的变化是渗入式的,谁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预见今后的改变。香港政府统计处调查显示,约有5%的婴儿会在出生后逗留在香港。其余的95%会在未满1岁前离开香港,而当中的50%将会在21岁前返港居住。
  深港跨境学童家长会主席黄菁荭介绍,家长会里大约七八成的家长,到了孩子三四年级,都有到香港买房的考虑。
  “家长考虑到将来孩子在香港发展的需要。而且小学、中学功课越来越多,长期走读是不现实的。”黄菁荭说。她介绍,这些家庭并非全家到香港居住,而是让孩子妈妈、奶奶,或者请保姆跟孩子住一起。
  据卓先生介绍,为了照顾孩子在港读书,他的朋友到香港租房子住,或者让孩子到香港亲戚家住。卓先生自己则还没想好。
  一位名叫Sweetsue的网友发帖分享了她和孩子在香港生活的经历。孩子幼稚园K3(相当于内地大班)开始在香港就读,他们一家随之移居过去。如今孩子已经读到小学三年级,一家人花了三年适应香港的生活。
  Sweetsue选了一个名校云集的学区:中西区,随即发现在港生活的好处:只需租房,凭水电费单就可以报读该区学校。该学区约有20家学校可选,多数口碑都不错,仅是离家步行5~10分钟距离的学校就有6家,抽签程序也非常公平有序。孩子抽中一家中西区名校,学校就在家门口。
◆下转10版
◆上接09版
  在Sweetsue看来,到港定居受益最大的就是社会制度及环境设施的优势。首先是孩子能享用资源丰富的图书馆。香港每个社区都有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都设有专门幼童馆,中英文藏书很丰富,出版社也很多元化。“到港后最常去的就是图书馆。我办了两张证,一次可借12本书。”
  其次,小区楼下的运动场也是很贴心的免费设施。该运动场包括两个足球场、三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儿童游乐场,满足了一家人对运动的爱好。
  那些不美好的
  在“双非”家庭感受到香港教育好处的同时,香港本地市民却因资源被侵占表示不满。
  新一届香港特首候选人梁振英指出,2007年至今在港诞下17.7万“双非”婴儿,从母婴健康、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都受到了影响。
  据悉,香港人口督导委员会至今没有做出人口报告,使得政府做资源分配时没有依据。梁振英批评,数量庞大的“双非”婴儿是特区政府人口政策中最严重的失误。
  目前,“双非”孩子主要冲击香港北区教育。北区区议会议员赖心介绍,去年有400个学额不足,其中有200个北区本区的孩子受影响。他们一般都去了大埔,离本区大概是10分钟车程。赖心提出,如果北区学额不足,那些在深圳居住的港人子女也要跨区,更加麻烦。
  部分“双非”家长被迫申请半日制小学。半日制小学上午上学时间为9点到中午12点,回程一个半小时,孩子需要饿着肚子回家。而下午上学的由于1点钟须到校,孩子中午11点要出门,这意味着午饭时间提前到10点。
  孩子和家长都不容易,但他们都坚持着。其中一个原因是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没有深圳户口,留在深圳读书反而要读民办学校。这是“双非”家长之前没有考虑到的。
  对于香港人指责“双非”孕妇是“蝗虫”,一些“双非”家长也作出了反思。网友“法鹏”在网络上写道:“对于目前‘双非’给港人带来的生活不便,我真的是深感歉意。如果今后占用了香港的福利资源,我会教育我的孩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理。”
  卢芸则犹豫是否给孩子申请香港的幼稚园。“我们担心孩子到了香港会受到不公平待遇,”她说,“如果我是香港人,我也会觉得烦。走到哪儿都是一堆人。”
  香港学位紧张的情况预计还要持续多年。议员认为当务之急是增大学额。
  在区议会提出来后,教育局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增加了一些学额,但是仍然不够。
  赖心说:“我们提出是不是可以适当扩大班级人数,是不是可以从25提到27、28呢?北区有100多个小学,每个班增加几个学生,就可以增加几百个学生。”
  事实上,部分香港学校很青睐跨境学生。宝觉分校校长谭慧萍表示,这个学年有1/3学生是跨境学生,她希望新学年招收一半跨境学生;林黄明慧幼稚园也有计划将一半学额留给跨境学童。
  香港一所公立小学教师黎先生说:“内地学生学习更用功,家长对学校各项措施也更配合。说实话,有些学校挺喜欢跨境学生的。”
  小辉已经跨境上学一年半。他的幼稚园还没有通跨境校车,只能拼一家小学的校车走。他独自坐在校车最后排,必须伸长脖子才能趴到窗边看风景。说起香港和深圳有哪些不一样,小辉说,“天桥比火车还要长,要走好久。”
  小辉还不满4岁。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跨境学童
  本文所版面
【第 10 版: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