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为你做的最有价值的事
——汶川地震四周年祭
本报评论员:文钊
文钊 你在岁月的那一头守望,我们在岁月的这一头祝祷。花开花谢,转瞬四年。灾难来临那一刻,你被定格的身姿可能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有印象。但你对生的渴望,却成为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现在,当岁月的闸门打开,我们不能不问自己:四年,我们为你做了什么。 也许你可以放心,你的妻儿老小,现在有了安居的住所。废墟以外,诞生着若干的新城。人们又在宣告,这是超越自然的奇迹。我们生活在一个善于制造奇迹的国度。你在时如此,你不在时也是如此。我们重新感受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体制优势,我们听到政府说,“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已经完成,被蹂躏的家园重归安宁。 也许你可以相信,那些天真的孩子有了固若金汤的学堂和校舍,从此可以无忧无虑。假使又一场灾难残酷地降临,殉难者的名单里,或许会少了你的孩子,还有这些孩子的孩子的姓名。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学生遇难或失踪,但是我们知道,你想看到那些从灾难中走出来的孩子,如今正像春树一样抽枝伸展。 我们想你会安心,灾难撕裂了城市和乡村,哀伤弥漫了整个大地,生活却没有一天停止过,人们对幸福的追逐也从未停歇。你一定看到了,全民哀悼日那一天,天安门广场上“中国加油”的横幅,你听到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呐喊。所有的亲人坚信,我们活着,就是你活着。你对生的渴望支撑着我们度过最艰难的日子,将悲恸掩埋在心底,而让眼泪浸泡的笑容从此绽放,盛开在我们共有的天空下面——那该是你想看到的景象吧。 我们不知道,这是否是我们,这些依然活着的人,能为你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四年前,汶川地震撼动着这个国家的良心。我们为废墟中顽强的生命感动,为生死关头舍生的护佑而落泪,为那些崩塌的校舍愤怒,也为那些永远不能回来的孩子痛惜。四年过去了,如果你问,我们为你做了什么,我们该如何回答? 我们甚至不知道你是谁。你可能是那个守护着啼哭婴儿、为她发出最后一个短信的母亲;你可能是那个用宽厚的身躯,挡住正在坠落的砖瓦,将死神与自己的学生隔开的老师;你可能是憧憬着爱情美好的青年,一个年长的父亲,一个为新玩具欢欣的孩子……不管你是谁,你是我们中间的一个——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我们渴望知道你是谁。四年了,我们甚至没能重建对于生命的全部记忆。至今我们看不到汶川地震全国死亡人数的确切统计,最近的官方数据来自于2009年的全国两会,四川省公布全省共有68712名同胞在地震中遇难,17921名同胞失踪,共计86633人。你是谁,你们是谁,我们渴望了解有关你们的一切。 不要以为那些只是冰冷的数字,对生命的全部尊重和敬畏,都凝固在数字中间;不要以为他们的姓名已无人在意,我们知道他们是谁,才能真切地了解自己是谁;不要以为这一切毫无价值,能为他们找到生命最后的线索,才有可能让自己得到安身之所。四年前,我们见证一个民族凝聚的精神和意志,他所焕发出的力量和勇气,但抚平创伤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历史的追问。就好像那些轻易倒掉的学校钢梁下掩藏的一切,本不该随着被推平的废墟而遗忘。不是说“多难兴邦”吗,任何灾难都不该是奇迹的背书。 对于我们来说,这一切更重要。凤凰涅槃绝不仅仅是昭告一个又一个“拨地而起”。的确,所有物质的重建都是必须的。我们需要更坚实的房子,更宽阔的马路,更漂亮的城市,我们需要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富足的生活,但我们首先应该更诚实地面对我们自己。那么,就从小心翼翼地守卫历史开始吧,这个国家亏欠历史的已经太多,历史背负不起我们积欠的债务。这,本该是我们能为你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