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创新之痛
本报评论员:叶林
叶林 中国经济过往十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全球瞩目,但创新成效却始终微乎其微。而“创新”作为中国企业集体面临的重要和长久课题,已被“呐喊”多年,可每到企业家们聚集之处,“创新乏力”的无奈便会屡见不鲜。在今年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举办的绿公司创新论坛上,创新之“痛”再度成为焦点话题。 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推动力,正犹如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李东生于1997年就曾在TCL的经营管理中系统地提出“持续变革创新”的理念,他始终赞成“不创是等死”,但坚决反对“创新就是找死”的观点。 他坦承TCL在一些产品和技术创新方面,也曾做过一些错误的选择,走一些弯路,并付出了一些代价,同时,在经营模式上也会面临一些挑战,“但发现之后就快速纠正和追赶,只要方向没错,都要进行挑战。”在他看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且要始终把这一观念贯彻到企业的发展史中。 “企业创新只有20%的创新是发明,80%则是优化。”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京认为,企业要保持发展,就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必须要不断地满足客户要求,且要把最新的技术和方式结合到企业的业务发展中来。 以他的企业为例,用友从1988年开始便制订一个叫“持续创新、均衡发展”的发展方针,且延续至今。“坚持这么多年,我们行业并不多,但实际上,在这个行业几个不同的阶段是有很多厂商的。”王文京唯一总结出的不败秘笈是“持续不断的创新”。 同时,企业创新的关键还在于,必须要把持续创新和均衡发展结合起来,即企业经营中的营销、服务、内部管理等各方面都要配合发展。为此,用友还不断把创新转向企业管理,并结合云计算技术,往云服务方向发展。基于现在所处的云技术时代,王文京提醒企业要把握好时代浪潮,“如每次都不能把握和推进,当新的浪潮形成普通的趋势时,你的企业就不会存在了”。 而如何在中国实现商务模式的创新?IDEO亚太区执行总裁李睿哲提出了“创新的关键在于是否了解客户的需求,即要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的观点。 “你必须首先要了解到消费者是谁,才能了解到人们在想的东西,要用一种宽泛的视角来想问题。”在李睿哲看来,14亿的中国市场,机会固然多,但并不是以创新的技术制造产品进而寻找客户市场,而应该从客户市场的需求开始,才能产生有效的创新。 但创新更需要宏观体制的保护,工业革命显然不仅创造了最好的产品,更是创造了一个好产品的保护体制。美铝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陈锦亚作为知名传统产业的代表,他对创新的理解似乎更为深入:“所有的企业最后都会碰到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国家如何真正落实创新体制?企业必须创新,但政府要必须保护。”“我大笔的投资下去有没有回报?如果没有回报,有没有一个体制帮助我渡过难关?”陈锦亚所提出的担忧无疑是引发企业家们共鸣的。朗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明随后指出:“中国创新的首要困境是社会制度体系对创新的尊重与保护程度,这也是对创新最主要的制约。”他认为,我们的城市在探讨建设创新型城市时,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在制度层面有一个好的创新基础”。 那么,要想真正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需要“政府”营造怎样的市场环境?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在此前发表的演讲中曾指出:“做实业能致富,创新做实业能大富则是当前中国应该营造的一种环境。”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和教训,辜胜阻分析,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上,虚拟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而发展,实业经济是一国经济立身之本,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是企业家成长重要的平台。“历史上,英国因为忽略实体经济而丧失强国地位;日本因为实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房产泡沫化挖空了日本的经济;美国虚拟经济出现大通胀,造成了占领华尔街实体经济出现萧条。”辜胜阻指出,强大的实体经济无疑需要有类似乔布斯式的领军人物。 如何打造“乔布斯”?中国曾有城市斥巨资想要打造“乔布斯式”领军人物,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对此指出,政府自身打造“乔布斯”本来就不科学,乔布斯是良好的市场环境创造出来的,政府定位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有了一定的空气、水分、湿度,蘑菇自然会自己长起来,而非政府自己种蘑菇。 在这场有关“创新”的争论中,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被在场的企业家评为“最有乔布斯气质”的中国企业家。他认为,创新应该基于一个价值观,不能仅聚焦在竞争方面,还要聚焦到具体层面,如企业的创新是否能给客户省钱?是否解决了国家的经济或社会问题,或者说能否解决环境问题? 作为一家为上海世博会所有场馆提供中央空调的企业,张跃称“那仅是20多年前的老产品”,而这款非电空调,远大的创新,主要缘于90年代的中国缺电,发展到后面,又面临全球能源缺乏,于是,远大的节能空调便坚持做下来,且做得很好。到了2000年,尤其在国外,远大多半卖的都是发电机工业废热的空调,即非能源空调。 另一个事实是,汶川地震过后,“建筑的脆弱”让张跃感触颇深,这使得他下定决心去认真研究抗震建筑,于是,一年之后,远大又做了抗震建筑。 无论做空调,还是做建筑,张跃都认准一个理念:“把节能做好,把空气品质做好,把抗震做好。”他认为,光用经济来搞创新很难,必须要有一个理念,如果没有理念,研发中很多的难题,花再多钱,都有可能全部失败。而从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看,远东的收益还是乐观的,张跃直言目前企业支付给远东的技术转让费就很多。结合远东坚持创新的十多年经验,张跃能总结出的道理是:你的胆子有多大,你的颠覆程度有多高,回报就有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