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中国利率完全市场化不会超过2018年
本报评论员:高自强
  高自强
  今年6月8日和7月5日30天内连续两次降息,对银行而言,有两个明显信号:一是利率市场化步伐要加快,银行面临利差收窄的现实压力;二是银行业要让利于民、让利于实体经济。这两个信号都警示银行,靠大客户、吃利差、信贷资产扩张获取高额利润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
  从利率定价机制来看,两次调息基准利率仍是官方而非市场确定,贷款利率下浮的市场弹性实际很小,存款利率各家银行也只是有一定幅度的执行利率浮动权,而且由于几乎都一浮到顶,所以并没有实现央行存款利率差异化的意图,实际上各行执行的存款利率还基本是同一个标准。因此,这两次利率调整仅算是发出了利率市场化的信号。笔者认为,中国利率完全市场化最晚不会超过2018年,原因有三:
  一是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或规律,从管制利率到利率完全市场化一般都不超20年。如美国从1980年3月颁布《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到1994年取消所有存款的利率管制大约14年;日本从1978年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开始到1994年实现利率自由化大约16年;我国台湾地区从1975年开始允许贷款利率上浮到1989年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大约14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目前为止,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已经进行了16年,考虑到从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近四年利率市场化步伐暂停的因素,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实际已进行了大约13年。保守估计,再过5年,也就是2018年前,中国应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二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体经济增速的降低将会压缩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长空间,与此同时,社会对商业银行靠政策利率获取高额利润的日渐不满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社会动力。让利于民、让利于实体经济是未来几年商业银行必须承担的社会压力。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经营转型步伐,逐渐靠技术进步和服务创新及特色化、差异化经营稳步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改善收入和盈利结构。对广大的中小银行来说,如果利差收入占比从目前的85%左右逐年降低到60%或50%,按存贷利差每年下降30个基点计算,这个过渡期大约需5年左右。
  三是国家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和银行业中长期监管目标将会推动我国加快银行业利率市场化进程。6月8日央行利率市场化信号发出的同一天,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通知,并明确提出2018年达标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完成6年过渡期后,在2018年资本管理能力会整体达到或高于国际同业的水平,这将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奠定商业银行微观经营基础。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在2020年前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国际国内都推测中国在2020年GDP总量将超过美国,这些都意味着经过“十二五”的“明显进展”到“十三五”中期,我国存贷利率就应实现完全市场化。
  综上,笔者认为“十三五”规划中期即2018年前后或是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最佳时机。除非再发生一次世界金融危机和类似于欧洲债务危机的经济或社会危机,否则这个时间只会提前而不会推后。
  (作者为华夏银行发展战略部副总经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中国利率完全市场化不会超过2018年
  本文所版面
【第 16 版: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