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偏方乐谈
雨夜听爱默生
徐尧
  1838年夏天,35岁的“一位论”派牧师、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返回了他曾就读过的哈佛大学,向毕业生们发表了一篇震撼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演讲:他宣称耶稣基督是一个人,而不是神。爱默生的言论立即遭受了当时人们的口诛笔伐,但是他仍继续在各地发表演讲,不停地写作小说与散文。他不相信灵魂和上帝,他对废除黑奴表达了毫不妥协的支持,他低沉的声音和华丽的辞藻令听者着迷。今天的人们将他尊为美国精神的缔造者,林肯总统更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
  1976年,两个二十多岁的美国年轻人——尤金·德鲁克和菲利普·塞策尔决定创建一支以爱默生的名字来命名的弦乐四重奏。两人都是优秀的小提琴手;此后的两年里,中提琴家劳伦斯·达顿和大提琴家大卫·芬克也陆续加入进来,创造了20世纪后半叶室内乐领域里的奇迹。2012年6月的一个雨夜,他们来到了北京。
  爱默生四重奏的北京音乐会一波三折:这个项目曾一度夭亡,最终却起死回生,但这时距离演出开始只有两个多礼拜了,这也直接导致现场的上座率与艺术家们的名气不成正比。尽管如此,大批的音乐爱好者还是在这一天来到现场,共同见证这个伟大组合的谢幕演出——大提琴家大卫·芬克将在这个音乐季结束之后退休,因此这是“原班人马”第一次也是最后集体为中国乐迷献艺。
  相比世界上最顶尖的交响乐团轮番来北京演出的盛况,室内乐领域一直冷冷清清,特别是那些最伟大的弦乐四重奏组合都纷纷地与中国无缘:韦格、阿玛迪乌斯、瓜奈利、意大利、LaSalle、林赛、梅洛斯、斯梅塔纳……这个名单还将一直延续下去,比如明年即将解散的东京四重奏将举办盛大的全球巡演,但目的地里唯独没有中国大陆。那些来过中国演出的著名四重奏组合,不是人员几重更迭,就是乐手们已近职业生涯尾声,技艺大不如前。听众肯定仍然记得2008年的7月,享誉世界38年之久的阿班·贝尔格四重奏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他们告别巡演的最后一场,这个开业不到一年的音乐厅也因此被载入了史册。
  然而中国的场馆和演出商们轻视室内乐简直已经形成传统,似乎室内乐音乐会卖不出票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周六晚上,天降大雨,刚刚结束演出的音乐厅里等候音乐家签名的长龙竟然排了上百米长;在此之前,这种盛况除非是安妮·索菲·穆特或是西蒙·拉特这样的大牌音乐家来访时才会出现。室内乐往往是作曲家倾注最多内心情感的音乐,是最适合人们静下心来聆听的音乐。在北京,整日享受国外著名交响乐团的“豪门盛宴”的乐迷们正盼望着室内乐音乐会能多一些,再多一些——爱默生的到来就是一个明证。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雨夜听爱默生
  本文所版面
【第 59 版: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