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稳增长靠谁?
本报评论员:启越
  启越
  增长要不要稳?数据可以说话。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最近三年来首次低于8%,而各省陆续公布的上半年地方经济增速也出现普降局面。实体经济界也传递出悲观情绪,比如深圳,厂房的空置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增长肯定要稳。从去年年底召开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都一直将“稳增长”作为重中之重。而此次地方政府尤显积极,各地纷纷推出数额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比如长沙未来5年要投资8000亿,而贵州更是有3万亿的投资规划。地方版的“四万亿”真的来了吗?
  地方“四万亿”到底应该不应该有?相信很难有人能一句拒绝:我就不要。即使我们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不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但就现实而言,在大规模消费无法启动、出口继续不振的背景下,有效的投资依旧是稳增长的主力。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经济可能的硬着陆,投资紧缩政策必须松绑,这也是发改委为什么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地批复多个重大项目的原因。
  但是我们不能不心存警惕。2008年推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所带来的“恶果”,至今都还未能被消化,或者说正是有此之因,才有今日之果。四万亿伴随着通货膨胀和房价飞涨,然后就是严厉的调控和信贷紧缩政策,加之全球性经济萧条,今日中国经济又循环到“刺激”那一环。如果再有一个“四万亿”,我们就能逃脱出这种恶性循环吗?
  这是当下中国经济的悖论之处,有病必须吃药,但是药的副作用很大。我们为什么不换药呢?2008年的“四万亿”之所以造成了当下如此严重的后遗症,关键的一点是政府乃至国有企业主导了这场投资盛宴,带来的结果是少数人得益,而普通民众和急需信贷资金支持的民营企业却难分“一杯羹”。可以说,上一轮“稳增长”是以牺牲绝大多数企业的发展、转型和创新的空间为代价的,增长是稳了,但结构依旧。因此今日我们还在依靠投资来稳增长。
  稳增长要换“新药方”,就必须明确,我们要靠谁稳增长。靠地方政府主导?上一轮“四万亿”已证明政府是靠不住的,更何况在土地财政的“黄昏”中,地方政府动辄几千上万亿的投资已无可能,如果强行推行,带来的将是更严重的地方债务危机。还有一个风险是,为了刺激地方经济,地方政府势必会想方设法招商引资,承诺各种不合理的免税、土地政策,给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放行,这无疑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靠国有企业?这几年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确将国有企业视为座上宾,跑“部”前进都与国有企业的大项目紧密联系,但是垄断性国企的进入,给地方带来GDP高增速的同时,也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并无半点益处。
  我们认为,这一轮稳增长必须与调结构同时进行,而依靠的主体是企业与民间资本(主要是大量的民营企业)。政府的钱应该更多的投资于民生上,完善社会服务,让民众放心的消费。与此同时,减轻企业税负成本,刺激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拆除民资进入垄断性行业的“玻璃门”,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是政府最应该做的。
  稳增长的主角理应是企业而非政府,但是需要政府给予企业施展“救市”的空间与平台。3年前,因为投资驱动的惯性与改革惰性,我们丧失了转型的大好良机,现在,我们绝不应该再一次丧失中国经济可以“治愈”的生机。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稳增长靠谁?
  本文所版面
【第 15 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