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救市主”
本报评论员:郭宏超
郭宏超 监管层再一次坐不住了。7月31日晚间证监会有关负责人通过媒体喊话称“市场存在恐慌性因素”,随后又有意释放利好,表态未来将有新的措施,包括降低印花税、下调证券市场相关收费、鼓励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等等。 其实稍早之前证监会已有过这种表态,例如力挺蓝筹股、认为股市整体估值较低等等。我们认为如果因为股指下行的压力而做出这种表态,不是监管机构应该做的事。 市场是有其运行规律的,证监会尤其不应也不能用行政手段左右股票指数的变化,证监会应该做的,是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维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我们能理解监管层对于民意的重视,但不赞同在证券市场中,用行政化的手段去顺应民意。股市自有涨跌,过去的经验已证明,行政手段无法有足够的认知水平调控股指这一价格风向标。短期救市行为虽然可能让股指短期得到拉升,但是这个市场又能改变什么?再者,这种拯救救的是谁呢?大盘跌到今天的地步,大多数投资者亏损累累,救市之后,谁来接盘,那些接盘者又该如何拯救?短期救市反而伤害了市场应有的运行规律,我们不能再深陷于“政策市”的泥沼。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盲目救市不会对市场肌体带来好的改变。过去最有名的救市包括1994年的“7·30救市”,2008年的“9·18三大救市政策”。这些政策均具有浓烈的行政色彩。事实上,2008年,新股发行暂停,股市仍然下行;印花税调降,两日暴涨之后却进一步下跌。市场病根未除,沉疴会周期性发作,我们认为,要做的不是救市,而是完善治理和解决制度弊病。 事实上,现在的市场依然显示出莫名的矛盾,在股指不断创下新低的情况下,暂停新股呼声迭起,但是新股发行却异常抢手,新股恶炒屡禁不止。若牛市治市时机不对,熊市治市时机也不对,那市场沉疴何时能去?股市不是还要一直陷入这种暴跌——救市——暴涨——打压的无向轮回吗? 回到目前的股市来看,提振股市信心的政策并没有少出。尤其是前不久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一个月内两次大幅降息,货币持续宽松。而其他资金渠道的放开也在持续进行,例如养老金、社保资金等等。但是这些都没有对股市形成强有力的助推。放在以往,对资金面极其敏感的股市一定会在股指上有明显体现,但现在这些方式已完全起不到刺激作用。难道行政化救市就能救股市于水火吗? 事实上,我们认为,无论是监管层的市场化手段还是行政化手段都无法根本改变市场趋势。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是对经济预期的反映。目前在出口疲软、投资趋缓、内需不振、外需乏力的“着陆”过程中,中国经济似乎陷入某种困境,这时候指望救市达到拯救股市的目的似乎难以用力。投资者仅会对包括经济数据在内的实质情况作出回应,而且经济的发展方向并不受证监会的掌握。 我们看到,最典型的金融类股票,诸多银行股价都已跌破净值,要知道银行去年盈利超群,即使现在依然有着比较好的盈利表现。但投资者对其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股价难以上去也在意料之中。 股价反映对未来的预期,目前国内经济情况会对投资者的判断造成影响,中国经济恰恰又正处于大转型和产业升级之中,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才是投资者真正担心的,因此股市的预期很难有方向性的改变。 有人说,2008年美国也在救市,要知道美国的救市挽救了那个岌岌可危的美国金融体系。随后在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下,经济也有了缓慢回升,现在其股指更是即将冲击历史高点。而中国股市救市能挽救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挽救股指,那只是一时之策,未来还将面临同样的困境。只有经济回升的趋势确立,中国股市才能回归良性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