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备战“新三板”企业等政策
本报评论员:程久龙
  程久龙
  备受关注的“新三板”扩容,又向前迈出实质性步伐。
  8月13日,“新三板”首轮扩容试点园区之一——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向中国证监会递交5家拟挂牌企业的预申报材料。
  “我们前期已做了大量的拟挂牌企业的培育和相关准备工作,目前已经有12家园区内企业完成了挂牌申报材料的制作。”8月15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孙茜雯告诉本报。
  与试点园区积极态度类似,各家具有主办券商资质的证券公司也是摩拳擦掌。更为积极的则是地方政府。本报获得的最新消息显示,武汉市政府已经有意将“新三板”试点“从东湖高新区扩大到全市范围”。
  相比较试点园区、主办券商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心态,“新三板”的主角——拟挂牌企业,则表现的相对冷静。“主要是目前‘新三板’扩容的新方案尚未正式出台,不少拟挂牌企业仍然持有观望态度。”宋望明告诉本报。
  预申报材料上会
  “在8月3日正式宣布三家扩大试点园区后不久,证监会就要求我们递交拟挂牌企业的预申报材料。”东湖高新区发展改革局上市办副主任查琏锁告诉本报。
  孙茜雯则解释:“预申报并不是正式的挂牌申报,是按照证监会的要求,希望对试点园区拟挂牌企业的情况做一个了解。”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查琏锁透露:“目前递交的预申报材料还是按照‘中关村’模式的标准来制作的。”
  而在“中关村”模式中,挂牌企业的申请则是由主办券商来承担。“未来‘新三板’挂牌申报到底是由试点园区管委会来主导,还是由主办券商主导,目前政策还不明朗。”长江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宋望明表示。作为总部位于武汉的当地券商,长江证券在东湖开发区设立了一个“新三板”专门的办公点。“我们目前已与超过20家企业签订了推荐服务协议,其中有3家企业完成了申报材料的制作。”宋望明称。
  但据本报了解,此次预申报过程,则基本由各试点园区管委会主导。据查琏锁透露:“我们实际上准备了超过十家拟挂牌企业的预申报材料,但是按照证监会的要求,每个试点园区只接收5家。”
  据介绍,东湖高新区首批提交预申报材料的企业涉及行业涵盖光电子、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年收入最高的有2.9亿元,最小的也有几千万元规模。”查琏锁透露,首批预申报企业资质颇高。
  而在首批预申报企业之外,东湖高新区也储备了大量的“新三板”拟挂牌企业资源。截至目前,东湖高新区110家企业与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62家企业签订推荐服务协议,37家企业启动或完成股改工作,12家企业完成申报材料制作。
  据本报记者观察,“新三板”后备企业主要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以东湖高新区为例,62家已签约企业中,光电子信息企业22家,生物产业10家,节能环保9家,高端装备企业9家,高技术服务业9家,其他行业3家。
  后备企业规模则差距巨大。在东湖高新区拟挂牌企业中,最大注册资本1.2亿元,最小50万元(尚未股改),平均1833万元;2011年营业收入最大2.93亿元,最小137万元,平均3955万元;2011年净利润最大2248万元,最小为亏损134万元,平均283万元。
  据孙茜雯介绍,今年以来,东湖高新区对后备企业库进行了动态调整(企业收入超过500万元,税收超过100万元),新三板后备企业增加到650家。
  静待政策明朗化
  在助力企业挂牌方面,本报记者知悉,目前,东湖高新区企业对在“新三板”挂牌奖励总额提高到120万元。其中,企业完成改制奖励40万元,申报材料奖励20万元,完成挂牌奖励60万元。
  “120万元的奖励资金,目前基本上可以覆盖挂牌申请的费用成本。”西部证券代办股份转让部总经理程晓明表示。这意味着,一旦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成功,其自身几乎不用支付太多成本。相比较在A股上市的不菲成本,这对于企业挂牌“新三板”的积极性无疑有很大提升。
  但程晓明告诉本报,目前“新三板”挂牌申报中介费用大约在120万元到150万元人民币之间:“这个费用标准太低,合理的标准应该在500万元左右。”因此,一旦中介服务费用上涨,奖励资金对企业申请挂牌的吸引力或将有所折扣。
  在给予挂牌企业奖励资金的同时,武汉市政府、东湖高新区还分别成立新三板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开辟企业挂牌服务绿色通道,随时解决企业改制申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此外。8月14日,武汉市长唐良智主持召开东湖高新区“新三板”试点专题工作会,明确表示要努力争取试点扩容:“新三板试点不应只限于东湖高新区,还应积极争取服务全市、全省和中部地区。”
  唐良智曾任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正是在此任职期间,东湖开发区开始申报“新三板”扩容试点,时至今日获批,历时六年。“将挂牌企业扩大到园区以外,在操作上并没有障碍,只是政策目前尚不明朗。”宋望明分析。
  孙茜雯也告诉本报,目前东湖高新区650家“新三板”后备企业:“都是注册在园区内的企业。”
  相比较地方政府、试点园区和券商的热情高涨,拟挂牌企业对待“新三板”则显得相对冷静。“不同阶段的企业对待新三板态度不一。”宋望明称,在其接触的后备企业中,有的是将挂牌“新三板”当作是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规范行为;有的则是看重再融资功能;有的则是当作未来转板的“跳板”。“关键是目前政策细则还不明朗,扩容后的‘新三板’究竟能否带来市场功能,现在还不清晰。”据宋望明透露,甚至在已跟券商签约的后备企业中,都不乏对“新三板”仍持有观望态度者。
  另一个问题是,随着“新三板”扩容的推进,其与现有区域性股权转让市场的竞合关系。2011年11月,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式成立,目前已有21家企业挂牌,总股本达到4.4亿股。“我们前期确实遇到,有在股权托管中心的企业,有意到新三板挂牌的现象。”宋望明透露。
  如何有效的解决两个场外市场的竞合关系,显然也是监管层面临的另一层挑战。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备战“新三板”企业等政策
  本文所版面
【第 22 版: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