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湖北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刘美频:
武汉竞逐中部金融中心
本报评论员:程久龙
  程久龙
  地处中部地区的武汉,今年在金融领域的斩获格外引人瞩目。
  8月3日,“新三板”扩容试点尘埃落定,位于武汉的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三家纳入首批扩容试点的科技园区之一。
  此前的6月份,湖北省获批成为中小企业私募债的首批试点。
  “武汉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在湖北省政府金融办副主任刘美频看来,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大政之下,中部地区需要有一个金融中心作为支撑:“这其中,武汉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武汉地区共有各类金融机构154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数位居中部城市之首。此外,武汉拥有中部城市最多的上市公司规模,和覆盖最全面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但在现实的另一面,武汉也面临多重挑战。与一线城市相比,武汉经济总量偏弱、金融中介机构相对缺乏、缺少全国性的金融要素配置市场,更为关键的是,武汉金融业的辐射力实为有限。
  力争创新试点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刘美频看来,武汉连续获批金融业试点并非偶然。
  以中小企业私募债为例,相较沿海省市,地处内地的湖北,在优质的中小企业资源储备上,并无明显优势。从首轮获批的试点省市来看,除了位于西南的直辖市重庆外,基本都是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而湖北的入围让业界颇感“意外”。
  “事实上,近年来湖北有着很好的债券市场基础。”刘美频称,早在2009年开始,湖北就大力推广债券融资,并培育了一大批发债企业。2011年,湖北省政府甚至专门发文鼓励企业债券融资创新。“这其中还提到了当时尚未明确的私募债。”刘美频说。
  今年上半年,湖北公司债发行规模超过100亿元,占全国份额的约10%,位列全国前三。
  此外,湖北在全国率先建立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提升了湖北企业的整体信用水平。截至2011年底,湖北省有中小企业46.51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万多家,A级信用企业2.5万户。“我们有着相当丰富的发债企业资源。”刘美频说。
  随着私募债试点获批,业界另一个担忧,则是未来有可能出现的违约风险。据刘美频介绍,湖北省政府已经跟沪深交易所签订合作备忘录,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即是一旦发债企业出现违约,地方政府要组织各种资源,督促企业化解危机:“包括财政临时性借款,都是有可能的。”
  信用环境的优化和政府对风险控制的准备,为湖北竞争中小企业私募债试点加分不少。相比之下,争夺“新三板”的首批扩容试点,武汉则显得志在必得。
  本报获悉,“新三板”扩容的方案,一度几经摇摆。由最初的少数试点,到全面扩容,再到最终公布的仅三家科技园区。“这几个方案中,武汉一直都被考虑在内。”东湖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光清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这样表态。
  在刘美频看来,东湖开发区作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也是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这也为其最终入围“新三板”扩容助力不少。
  据本报了解,目前“新三板”的大体框架是构建一个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但具体交易细则,出现多个不同方案。
  “事实上,最终的交易方案监管层已经确定,只是尚未对外公布。”刘美频透露,目前,东湖高新区已组织了“新三板”后备企业70多家,其中有40多家已做好了挂牌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说准备已经非常充分,只要最终方案出台,可以随时挂牌。”
  竞逐中部金融中心
  上世纪90年代末,湖北一度沦为金融风险的“重灾区”——银行不良贷款率高企、企业频现信用违约,加上蓝田股份造假等负面事件影响,2007年以前,湖北企业上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重塑湖北的信用环境,一度成为湖北金融业首要任务。”刘美频回忆。
  2009年开始,湖北省政府金融办和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共同开发监制的“湖北省金融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正式上线,这是国内首个金融环境综合检测系统。每季度的监测结果会纳入年终的金融信用市州县考评。
  信用风险监控与地方业绩挂钩的模式,改善了湖北的信用环境。2011年,湖北省银行业实现税后利润383.7亿元,盈利水平居中部六省之首。在此背景下,武汉构建中部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也开始浮出水面。
  在刘美频看来,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覆盖;二是金融后台服务的聚集。
  2011年11月,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立,这是继当年的“汉柜”模式后,武汉再一次重构区域股本转让市场。挂牌对象为“两非一高”企业,即非上市、非公众和具有较高成长性的企业。截至目前,该中心托管登记企业总数达到181家,托管总股本突破109.72亿股,股权挂牌交易企业21家,挂牌总股本4.4亿股。“受制于当前的一些政策限制,目前交易活跃度和再融资功能,还有待提升。”刘美频透露,随着政策的放开,未来股权交易将做一些创新性的探索。而随着“新三板”扩容试点的获批,武汉将成为中部地区唯一形成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场外市场全面覆盖的城市。
  武汉竞逐区域金融中心的另一个着力点,是金融后台服务的聚集。“未来金融业的创新,将由前台逐步向中、后台转移。”刘美频认为,这对于武汉是一次赶超的难得机遇。
  武汉地处中部中心位置,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此外,武汉处于国家级干线通信网八纵八横的中心位置,国际网络出口带宽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四,这为金融后台建设提供良好的通信硬件保障。而武汉较多的高校资源,也将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
  来自湖北省金融办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24家金融机构在武汉设立金融后台服务中心,20多家金融机构已明确将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在武汉的意向,数量与北京、上海比肩。
  但在现实中,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依旧挑战不小。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比,武汉金融业规模与不少中心城市仍有较大差距。目前,12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还有3家尚未进驻武汉。2011年,武汉市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1560亿元、10151亿元,仅为天津的66%、64%和重庆的72%、77%。
  此外,武汉虽然建立了多个资本要素市场,但普遍规模较小,辐射能力不强。“尽管不少金融机构落户武汉,但其规划都是以省为单位进行设置,其对区域的辐射力有限。”刘美频坦言。而据本报了解,受限于目前政策,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尚不能展开跨省企业挂牌。此外,券商、会计师、评级、经纪、担保、评估等中介服务发展较慢,难以满足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需求。
  在刘美频看来,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武汉竞逐中部金融中心
  本文所版面
【第 22 版: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