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乐谈 第三交响曲里的湖光山色
本报评论员:徐尧
徐尧 1896年夏天,20岁的德国犹太人布鲁诺·施莱辛格前往位于萨尔茨堡东部的阿特湖,拜访他的老师古斯塔夫·马勒——此时的布鲁诺刚刚获得他人生中的第一份指挥家合同,但是布莱斯劳歌剧院总监要求他在上任之前把自己的姓氏改掉,因为“施莱辛格”太过于彰显他的犹太人身份了,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布鲁诺·瓦尔特。他的老师马勒同样作为犹太人,尽管音乐事业同样受到了身份问题的影响,但还是在这一年开始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担任指挥,这在音乐界已经是至高无上的位置了。 但是马勒的志向并不在此。对于他来说,指挥只不过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罢了,他真正的热情在于作曲。由于平日里作为指挥家的工作异常繁忙,他只得在阿特湖畔租下一个小屋,以便夏天剧院放假时“宅”在其中创作,他也因此经常自嘲,说自己是“夏天里的作曲家”。小屋外尽管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但夏日炎热多蚊蝇,且小屋条件简陋,居住其中并不舒适,但正是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马勒头脑中的灵感才得以源源不断地迸发。1896年,他就在这个小屋里写作了伟大的第三交响曲。 瓦尔特在去阿特湖的路上,途经了湖畔的霍伦山(Hollenge-birge)。他在自己的书《Gustav Mahler》里记载了这个故事:“在去别墅的路上,我注意到霍伦山那险峻的岩石所衬托出的迷人景色。马勒说,‘用不着再看那儿了,我已经把它们都写进音乐里去了。’” 今天的人们听马勒第三交响曲,一定会被音乐里的包罗万象所震撼。在长达100多分钟的巨大篇幅里,马勒恨不能把自己平生所见的自然界里的一切全部融汇其中,从第一乐章里寒流冰雪与初春阳光的拉锯战,到后面两个乐章里“草地上的花儿对我说”、“森林里的动物对我说”,写尽了自然界的所有美好,再到最后三个乐章“人类对我说”、“天使对我说”以及“爱对我说”,再把作曲家对自然的感情升华到了包容一切的伟大的爱。尽管音乐的篇幅巨大,但欣赏起来不会感受到丝毫的漫长,因为曲子里简直每一个音符都能与自己平生对这个世界的见闻与感受相吻。我想,音乐史上再没有任何一部其他作品,能如马勒的第三交响曲那样气象万千,无所不包。 这部作品里最精彩的乐章无疑是最后20多分钟长的柔板——马勒擅长写作慢板乐章,在他的笔下,弦乐如丝绸般摊开,管乐与竖琴则像花纹一样点缀其上,美不胜收。正像布鲁诺·瓦尔特所说的,“在最后的乐章里,任何文字都只能停滞——因为,有哪种语言可以比音乐更有力地表达天堂之爱?这段柔板有着宽广而庄严的旋律线,表达着舒适与高洁——尽管其中也有让人感到灼痛的段落。它是人内心高贵的情感所发出的声音,音乐本身的结构也于其中臻于完美。”在写下这样的音乐时,不知道马勒心中所想的是否是他小屋窗外的湖光山色,但我每次聆听至此时,想到的却总是这颗蔚蓝色的星球:正是因为言语诉不尽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我们才如此地需要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