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帮用人演变三阶段
本报评论员:王俞现
王俞现 中国商帮史上的用人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个是以家族成员为主体的阶段,以徽州盐商为主。一个是用乡不用亲的阶段,以山西票号商人为主。一个是开始用异乡人的阶段,以近代宁波商人为主。 明清徽商的高度主要体现在扬州的盛极一时,甚至有扬州实乃“徽商殖民地”的说法,这种地位是由盐商成就的。聚族而居是明代徽州的普遍现象,这种方式投射到徽州盐商的组织方式上,就是以宗族和血缘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盐商家族的视野是一个个被划分了销售区域的盐业市场及一个个方格式的盐场。 徽州商号里的代理人、副手之类的高层伙计,一般由宗族子弟担任,晋升、薪水等基本在内部人中间进行。约束性规定,主要依靠默认的传统习俗和宗族规矩,认同感和凝聚力主要通过祭祀先祖来维护,基本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单元之内,奖金和身股(给不出资的骨干及资深的员工参与分红的权利)使用较少,缺少像晋商那样需要纵横捭阖走四方的豪气及激励的潜在需要。 中国沿北疆一线都活跃着晋商的身影。这些散落在各地的山西人,在明初中盐纳粮和九边屯军的政策下,大规模走向四方。他们以张家口为东口、以杀虎口为西口,进而串起了山西人走东贩西、走南闯北的一条贸易大动脉。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最具四海为家情怀的是浙江温州人,那么此情此景时的山西人,是名符其实的最具四海为家情怀的商人群体。 那一个个分布在各地水陆商路上的山西会馆或者与陕西人共建的山陕会馆,见证了晋商仗量中国、不断走向新天地的豪情与志向。 这个会馆网络以河南、湖北等中原地区为中心,四面辐射,生根发芽。支撑这条贸易线路的是以湖北为中转的茶叶,这是继丝绸、瓷器之后中国最为大宗的对外贸易商品。这条联通欧亚大陆的南北茶叶之路,全程近5000多公里,水陆转运需要3个月,足以同唐宋元明的“丝绸之路”相媲美。 尽管茶路带来的利润可观,但其中的艰辛也非常人所能体会。以库伦来说,从张家口到库伦,一年里最多走两趟;到恰克图,一年只能走一趟,大部分时间都被花在路上。 晋商商号一般把探亲时间分为10年、6年或3年一次,每次3-4月。也就是说,如果12岁入号,到60岁退休,一生中只有10多次探亲机会。 在此情形下,晋商为了家业传承,一方面希望儿孙满堂,一方面又不担心儿孙长途运货途中的安全。总之,东家并非三头六臂,这种长距离和全产业链的贸易所承载的使命,远非一两人所能腾挪应对。聘请非亲属的外人,或同乡或亲朋,成为一种迫在眉睫的选择项。 在山西知名的票业内,自己人出任票号掌柜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票号都用乡不用亲。总号设在祁县的大德通票号的伙计90%以上为祁县藉人,而大盛魁商号的伙计则以太谷人为主,因为太谷是创始人王相卿的故乡。 陈其田曾在《山西票庄考略》中指出,“山西票庄自经理以下的职员,除了一二仆役外,清一色地雇佣山西人”。而我们发现,“本地人”的范围可以进一步地缩小:在我们研究的34位掌柜中,32位掌柜是票号总号所在地的“本县人”,仅有2位掌柜的籍贯和票号总号所在地不在同一县。 在家族关系盛行的明清乡土社会,这种规定是不同寻常的,这种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血缘局限,是中国传统社会由亲族社会转向乡族社会的一个体现,也是成就山西商人地位的标志性因素之一。 晚清,因为洋务事业的需要,跨区域在全国范围内用才,慢慢成为一种常态。作为中国首个股份制公司,轮船招商局一开始主要侧重在传统的船商中招商、委人重任,后来以唐廷枢、徐润等为代表的广东买办跃入李鸿章等人的视线,于是他们登上历史舞台。 稍后,一些靠买办起家而后转型的江浙商人,在洋务中国的大背景下,因为事业的不断拓展,开始自办近代学校,培养懂英语、商务、报关、会计等的多料人才。一开始这些学校建在家乡,以家乡生源为主,像宁波商人叶澄衷建立的叶氏义庄。后来,叶氏骨干企业多达18家,他就近在上海创办了叶记商务学馆,招收的学员,除叶氏企业员工外,其余的面向社会招收,学费全免。学业结束后,学子可留在叶氏企业内工作。 当然,晚清也出现了一些跨省区整合资源而成立的票号,而现代金融业兴起后,无论是成立大清银行还是袁世凯在天津举办金融,创办者首先想到的就是从山西票业挖人,职业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开始成为常态。 到了民国二三十年代,中国区域商人内部的分化加剧了这种常态。五四运动时,就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创始人同为宁波人的上海商业公团联合会、上海各马路商界总联合会与上海总商会,意见就相左。 上海各马路商界总联合会,与此前的上海商业公团联合会一样,打破了以乡缘为媒介的同乡商人组织的界限,体现了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上海商人社团的多元整合,形成了与上海总商会的鼎足之势。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敏的话说,商会的出现使绅商阶层得以在合法形式下迅速团聚,并开始突破同乡、同业的狭隘范围,联袂组合到一个区域性的商界共同体中。 从原来地域商人的抱团取暖,到以宁波商人为代表的地域商人间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此情此景下的商人,尤其是地域商人开始分崩离析,加剧了跨区域聘用人才的氛围。江苏无锡荣氏兄弟的崛起,同乡的功劳显赫,但也愈加兼顾了对外乡人才的使用。 当一个不局限于使用同乡的人才氛围形成时,江浙等地商人又超越晋商而延续了中国的商脉。 (作者为财经作家 《中国商帮600年》一书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