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智慧城市里的隐匿信息
本报评论员:王隽

  王隽
  中国的第一个国际信息设计展“智慧城市”于9月28日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要项目,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CMoDA)开幕。
  信息设计展,是不是听起来就索然无味?
  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些电子元件或者纯通讯技术类的展览,那真是冤枉了这些有意思的“信息设计艺术家”们,他们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Nerd”。
  他们首先是对生活极度敏感的人,将感性思维的触角伸向超大型城市的各个角落,通过整合人们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习惯、刷交通卡的频率等讯息,再经由技术制作成一份“城市的可视化档案”——你若要问,为什么这么复杂,直接写文字报告不就好了,但前提是,有多少人愿意去读由数据和图表构成的繁琐报告?所谓“可视化”,就是一张图就可以告诉你法国高铁晚点的高峰与低谷时段,何乐而不为呢?
  城市,从七千多年前以色列的海法开始,便开始成为人们群居生活的场所。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城市也在发生着变化,它可以很巨大,也曾分裂成许多小的区域。
  到了今天,就像参加“智慧城市”论坛的清华大学美院的苏丹教授所说:“城市变得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庞大,今天超过1500万人口的城市越来越多。同时,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又感到来自各方面的问题,经济的、文化的、衣食住行的,还包括安全的。这些问题是因为社会缔结的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造成的,我们看到,仅仅用传统的行政方式去统合城市已经不够了。所以,必须向技术展望,破解问题的方式,必不可少的就是依靠技术。”
  苏教授所说的技术,有一些是你从未想过的。
  我们提到的法国高铁晚点图——以下我们说到的“图”,都是动态图。这张图,是用绿色和红色移动的点标注准点和晚点的状态,可以看到一周从工作日到周末每天24小时里的高铁运行情况,居民可以根据它来调整自己的出行时间,而城市管理者则可以考量是否要加开班次,或者调整路线。
  麻省理工大学给新加坡做了一个“智慧城市”典范的作品,比如“雨天打车”,图里显示出下雨天新加坡最难打车的街区,市政管理者和出租车公司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重新部署公共交通,调配出租车。
  还有一些给商家提供信息的,比如通过监测学生使用的交通卡,看他们上下车的时间段和站点,方便以兜售年轻人用品的商家为新店选址,也有检测整个城市短信收发的信号,当一个区域里的信号太过密集,也许就是提醒通讯公司,该增加一个基站了。
  也有一些看起来没那么“实用”却有趣的信息。比如由Alan Mislove团队设计制作的“美国推特心情”(Twit-ter mood US),信息设计师们从2006年9月到2009年8月,一共收集的3亿多条“推文”,每条推文的情绪根据特有的词表来推断,情绪的颜色挑选自“Color Brewer2”,之后将这些颜色标注在地图上,红色表示非常生气,绿色是开心,站在这幅流动的美国地图前,你可以看到一周里每分钟的情绪变化,每到夜里两三点东海岸就一片红,不知道那里的人们是不是为同一些事情懊恼得不去睡觉,西海岸可能悠然自得惯了,通常是绿色的。
  Google也通过整合自己的数据和真实世界的数据,带来了一个小作品:人们在Google上密集搜索“流感”相关词汇时,恰巧是每次流感暴发的时期——这些数据在每个年份都高度重叠,听起来无用,但可能会提醒居民,当你和你身边的人都去搜索类似流感这样的传染疾病时,也许正是它要暴发的时候,如果官方没有消息,那自己也可以预防起来。
  正如论坛上许多与会者达成的一致理解一样,正在参与设计“智慧城市”的人们大概都会同意这个说法:“城市和我们自身的身体一样,应该是一个有机体,但是它又是最复杂的,人类的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发展到今天,最迷惑的东西一个是城市,一个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如何让城市变成一个能够自我修复、自我修正、自我调整的具有生命体一样的事物,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我们希望,它变得更加敏感,变得更加敏感的同时更加有智慧。”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智慧城市里的隐匿信息
  本文所版面
【第 57 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