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西安治霾借东风
本报评论员:张延龙 刘夏村 李圣青
  张延龙 刘夏村 李圣青
  越来越多的城市正苦恼于治霾之难。西安——中国雾霾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正准备借用自然风的力量,缓解当下污染困境。
  这一计划的核心是结合自然风向,构筑若干由主城连通城外田野的生态隔离通道,增加城市空气流动性。主持此计划的西安市规划局局长惠西鲁说,“西安的风向主要是东北风和西南风,我们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将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利用好自然气流——包括东北、西南盛行风,以及由昼夜温差引起的秦岭上、下山风。”
  据透露,相关《生态隔离体系规划》已上报市政府,如若获批,将成为西安城市规划领域的约束性文件。不过他也坦承,此计划对提高多少风力、缓解多少空气污染,并无约定,“现在没法准确回答到底能提高多少(风力),从定性的角度谈可以,但从定量的角度来看还不是时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庆华认为,在西安的主导风向上设置一些绿色地区,会促进气流贯通从而对减少污染肯定有好处,但必须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贯通程度。
古都的尴尬
  古都还是“霾都”?这让西安颇为尴尬。
  根据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其城市建设发展目标包括“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和“结合山、塬、河、林自然地貌,建设依山抱水、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据西安市环保局公布的数据,3月份该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0,轻度污染为7天,中度污染为14天,重度污染6天,严重污染4天。其中13天的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2.5,18天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
  而来自国家环保部的数据则显示,从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3月13日共70个监测日里,西安空气质量达到“良”的天数只有11天,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
  3月26日,西安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治污减霾动员大会”。西安市长董军在会上表示,“要把治理雾霾作为今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民生头号工程,持续不断地抓紧抓好。”
  机动车尾气、燃煤烟气、扬尘以及餐饮、装修、秸秆焚烧等产生的有机废气被认为是造成西安空气污染物超标的主要原因。
  4月3日,在癸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暨第十七届西洽会省长见面会上,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江泽林对媒体表示,空气质量的治理要使用“铁的手腕”,城市规划建设方面要体现环保的理念。
  陕西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司全印说,环境是经济的函数,是老百姓生活的函数,你有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水平,就决定了这样的结果,所以眼下的各种治理措施,不可能有立时成效,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地解决。
  通过产业升级减轻污染的常规之策难以立刻生效,西安遂另辟蹊径。“我们政府各个部门,从各自业务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西安市规划局局长惠西鲁说,上述问题与城市规划有着一定关系,作为城市规划人,可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去合理解决。
  据介绍,西安空气的污染也与其城区地势有关。西安地处秦岭与渭北黄土台塬之间的盆地,相对较低的地势不利于污染空气的释放。而随着城市建筑密度的增大和城市面积不断的扩大,城市内部的平均风速减小,更加剧了这一问题。“西安现在的问题是无限制扩大,摊大饼。”陕西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司全印说,“摊大饼”导致绿地有限,水泥地面增多,地面“糙度”增大,风就刮不起来,从而形成静风,使得空气不流动。“城市规划本身就是要考虑生态内容,它本身的职能就是要促进城市生态的良好发展和保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庆华认为,在城市规划中要协调好城市建设、扩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引风入城?
  惠西鲁介绍,这份由西安市规划局编制完成的《生态隔离体系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坚持生态隔离,构筑“一城多心”的城市格局;二是增加绿地、水面,提高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三是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四是普及集中供暖,到2020年普及率达到50%;五是推广绿色能源利用。该规划的实施年限为2013年到2020年。
  在西安“铁腕治污减霾”的背景下,《规划》增加城市空气流动性的作用被格外重视。这一规划此前亦被西安当地媒体解读为“引风入城”。
  此前,这一规划被西安当地媒体解读为“引风入城”。对此,西安市规划局局长惠西鲁向本报记者澄清道:“作为城市规划,是不可能把风引进来的。”他说,这一规划并不是要拆掉什么,或是在哪儿搞个大风道,而是在绿化布置时考虑自然风向的因素,尽量减少自然风的人为阻挡,增加城市空气流动性,从而缓解西安的空气污染。
  他向记者透露,西安市将在主城区与组团之间,组团与组团之间构筑宽为300米至500米,与城外田野相通的生态隔离体系,从而构筑“一城多心”的城市格局。
  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城多心”的定义为:以西安主城区为“一城”,“多中心”为主城区外围的的中心城镇,包括四个组团、三个新城和四个县城。
  《规划》在生态隔离带位置的选择上,将与西安东北-西南的主导风向、秦岭上山风和下山风,河流、塬等地形地貌和大遗址保护相结合,形成窑村机场东北绿楔,丰镐遗址西南绿楔和秦岭—白鹿塬—洪庆塬绿楔。
  “根据主导风向设置一些绿色地区,会促进城市气流贯通,从而减少空气污染。这是一种比较经典的规划理论,教科书里都提到过。”周庆华告诉记者。
  同时,《规划》还将计划增加西安城市绿地和水面面积。惠西鲁此前对媒体表示,未来在规划中优先建设城市公园和绿地景观广场,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微循环,净化城市空气。
  按照此前西安市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的计划,西安将“以多种形式的绿化来增加绿地面积并构成多物种的绿色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至2020年,主城区城市绿地面积达到70.40平方千米,其中公共绿地63.40平方千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这是一个约束性规划,规定了哪个地方不允许建设,哪个地方要绿化,甚至是保留农田。”惠西鲁强调说。
隔离
  在上述背景下,《规划》能否顺利实现生态隔离而不是继续“摊大饼”,从而缓解西安城市空气污染?
  记者了解到,西安在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就提出了“中心集团,外围组团”的规划,在2008年获批的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又提出了“一城多心”的发展格局,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顺畅,“摊大饼”的问题一直存在。“在一个新的地方建设,可能投入比较大,回报周期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时的一些组团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惠西鲁认为。
  然而,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地貌以及文物古迹的存在,使得西安原本有条件形成不“摊大饼”的格局。周庆华表示,西安周边众多的河流可以形成支状的绿色通道,在此基础上,西安还有占地面积很大的诸如丰镐遗址、大明宫遗址等的历史遗址及南部的塬,再加上周边必要的农田,把这些保护下来,西安就不可能“摊大饼”。
  惠西鲁表示,《规划》将继续坚持这种理念,未来政府只能在规划好的地方进行建设用地审批和项目引进工作,同时还将完善基础设施,为企业创造入园条件。
  另外,构筑生态隔离体系所占用的土地如何保障,亦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理念上来说,种树总没有错,但土地问题怎么解决?”陕西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司全印说。事实上,在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日趋紧张,周围可建设用地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一些城市的生态隔离带遭到了“蚕食”。
  周庆华则认为,西安可以利用现有的生态、历史遗迹条件形成几条从城市外围到中间的绿色通道。他认为,这些通道既与西安主导风向基本保持一致,而且可与自然地貌、文物保护相结合,能够使土地有效利用,同时由于涉及到文物保护等问题,相关法律也会避免这些土地被侵占。事实上,这亦是这次规划的原则之一。
  但同时,他也表示,这项规划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生态隔离体系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贯通程度。惠西鲁亦坦言,这一规划究竟能对西安空气质量改善产生多大影响,目前并没有相关数据。“我们现在才做,所以没法准确回答到底能提高多少,从定性的角度谈可以,但从定量的角度来看还不是时候。”惠西鲁说。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西安治霾借东风
  本文所版面
【第 12 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