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同业紧箍咒 考验银行扩张节奏
本报评论员:史尧尧
  史尧尧
  银行同业监管的“靴子”仍未落地,但是整个银行业都已经为之“提心吊胆”。
  银监会监管一部联合上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制定了一份《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下称同业管理办法)。虽然不是最终定稿,但是降规模、做拨备和算资本已成为同业监管的主基调。
  银行的担忧
“这是技术派做的条例。真要这样,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怎么办?”“有一定影响,但是今年业绩还会不错。”“形式大于实质,会计事务所有办法。”“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
  以上是拿到同业管理办法的小型商业银行、上市城商行、上市股份制银行和上市国有大行相关人士的第一反应。
  一家小型商业银行的高管认为办法中提出的商业银行开展同业融资业务集中度指标管理,对商业银行最有杀伤力。“如果真按这个执行,会导致商业银行大量压缩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资产。”他说。
  不过,同业管理办法同时注明,银监会可以根据审慎监管需要调整该比例。他认为正是这样的冲击太大,因此办法留了个余地。
  而对于股份制银行来说,管理办法提出计提资本占用和减值准备,但并未提出具体指标,让银行压力倍减。
  依照之前中信证券测算,如果依照100%权重计风险资产,除了四大行以外的所有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有下降,其中兴业银行、南京银行和平安银行下降最多;如果按照2.5%的拨贷比计提拨备,依然是除了四大行之外的上市银行受冲击。
  不过,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认为这是一份“形式大于实质”的条规。因为没有具体指标,商业银行可以依照不同的解释来做资产负债表。
  据记者了解,在制定管理办法时,保证银行业经营、业绩稳定成为基调,不少人提出信托受益权也是向企业提供信贷,需要对此“界定”。“监管机构提出,在用词上要非常小心谨慎。因为基层监管人员是否真能理解条文的意义,是否会因为理解差异导致效果的偏差。最终导致商业银行反过来找条款的漏洞。”一位参与管理办法制定的人士说。
  同时,他指出同业管理办法的指向也十分明显:一是非银行之间的融资是不正常的,必须控制;二是股份制银行只想着冲规模赚利润是不对的,商业银行“肆无忌惮”地借钱做业务是对自己的存款人不负责;三是同业业务是常规业务,但是最终各家银行要自己掂量着自己能做多少。
  同业进行时
  此时,在西南地区某城市,一位当地商业银行零售部门总经理十分苦恼。因为虽然有大量存款,但由于今年信贷额度已经发放完毕。现在他无法给已经归还贷款的客户继续投放贷款。
  在他看来,央行的信贷额度管控好比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凭票购物。
  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担心存款不足,这位城商行高管在犹豫是否为客户继续提供贷款。“如果不继续放贷,原有的企业贷款就会成为不良贷款。”他告诉记者。
  同一时间,在北京金融街的一家商业银行总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正在圈定明年同业业务的规模。在这位负责人看来,以上两家银行的事情在他这里都可以得到解决。“明年,同业业务不能做大但可以做满(依照8号文规定),其他业务可以向标准资产方面转移,如债券市场。”他说。
  这位负责人所指的其他业务是由于同业管理办法对资产负债表中投资类科目没有做出限定。
  虽然银行做投资,肯定得占用风险资本,如购买债券、或信托计划等,但关键是银行如果有资金池的话,以代客投资的旗号计入投资类项目,使得此类资产或可以不计提风险资本,因此最终要看监管机构怎么看,商业银行如何说。
  而对于其他无法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非标准化资产,据记者了解,不少商业银行已开始通过相互代销产品的方式化解。如果这个通道畅通,原有的同业业务依然畅通无阻。
  在资产负债表方面,由于信贷额度控制不利于规模扩张,同时同业业务风险权重低(不超过25%)能够有效节约资本,主动提升同业资产占资产的行为开始在商业银行中蔓延。由于中小型机构资金来源稀缺,部分银行主动负债,同业负债占负债比例提高。不少中小银行同业收入占比开始持续超过存贷款利息收入。
  有券商测算,以在可比口径下某股份制银行2012 年年报为例,贷款息差为3.3%左右,而同业息差为2.5%左右。两者差距不很大。但是同业业务的息差并不高,但在少资本、无额度控制下的规模效应使得商业银行全情投入来抵抗因存款成本上升贷款利率下降造成的收入下降压力。
  因此,以信托、金融租赁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体系开始膨胀,成为商业银行继续做大规模的通道。
  2014年怎么办
“你看应该怎么办?”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长掰着手指头向记者悉数商业银行面对的压力。“渠道(互联网金融)、信息(客户减少)、政策(同业政策),这些银行原有的红利在逐步消失,导致商业银行要面对经营压力。而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还要应对房地产价格波动、中小企业不良率上升这样直接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压力。”他说。
  在他看来,2014年似乎又回到了2011年初的局面:做业绩再融资。“监管规定或将压低银行的资本金。但在业绩不佳下,老股东不愿意出钱,新股东不想来。我们怎么发放新的贷款。”他无奈地说道。
  在经济放缓背景下,银行非常规地扩张自身资产负债表,并以更激进的投资来增加资产端收益率,呈现“逆生长”状态,风险偏好仍然在逆周期上升。而监管当局的风险偏好显然已经转向审慎甚至下降。
  商业银行正在经受煎熬。
  依照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从银行经营的测算,前一个月财政国库的资金进行招标,三个月的资金招标的结果年化收益达到6%,如果考虑商业银行吸收这一类的资金交存款准备金,实际上综合的成本将接近了7%。如果再把商业银行的资本跟成本,各类的人工、网点、费用各种成本。对于贷款定价,他认为不定在10%就很难盈利,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为此,今年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加大高风险收益贷款的投放。
  但是从这当中有一个隐含的事实: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客户贷款需求下降,对于商业银行意味着,没有公司贷款就没有公司存款。而通过理财产品吸收的存款只能去做更高收益的个人贷款,但这样存款没有保障。
  之前的那位股份制银行行长预计,2014年上半年,监管机构会稳步推进大额存单和存款保险制度,这也预示的利率市场化的真正开始,而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将面临生死考验。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指出,利率市场化后,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可能会出现经营困难。存款利率放开后,中小金融机构可能不得不以高于平均存款利率和低于平均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势必导致成本提高收益减少。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同业紧箍咒 考验银行扩张节奏
  本文所版面
【第 19 版: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