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外部环境仍存不确定性
——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
本报评论员:张斌

  张斌
  2013年的各种数据已“尘埃落定”,全年进出口总额4.14万亿美元,增长7%以上,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上升。步入2014年,在中国经济淡化GDP增长,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外贸情况将会如何?在经济转型和调整结构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就2014年外贸增长与发展问题,经济观察报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进行了专访。
  经济观察报:怎么看待过去一年的出口情况?
  霍建国: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是民营企业的出口一年一个台阶,目前已经占出口比例的33.6%,传统的出口商品是纺织,服装,箱包,鞋,维持了正常的增长水平,同时也巩固了传统产品的竞争优势;另一个变化是中西部地区始终维持了高增长,东部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中西部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了在货物贸易的发展中,东部面临很多压力,中西部还具有发展的潜能,这个变化是值得我们继续跟踪和研究的。
  过去出口是靠引入外资,合资企业加工出口,外资企业的出口比例占到50%,现在平均一年降两个点,国内自主的制造能力在上升。这些变化说明了在成本上升,汇率升值,各方面结构性问题存在压力的情况下,我们的转型升级还是有一点变化的,是有成绩的,这是一个积极的判断。
  经济观察报:那么2014年的外部环境如何?
  霍建国:如果判断2014年的外贸形势,我会说外部的环境是趋于好转的,2013年已经趋稳,欧洲从负增长恢复到0.3%,0.4%的增长,美国一路走好,日本中间有一个波动,但是总体看发达国家经济是处于振荡回升的过程。
  所以,2014年国际市场需求可能略有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3.6%,世贸组织预计,2014年世界贸易量增长4.5%,均快于2013年。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经济体经济震荡回升,进口需求有上升趋势,有利于中国维持传统出口市场。
  但是影响世界经济和中国外贸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多,主要有三方面外部风险: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力度仍不强劲。在技术进步缺乏突破的情况下,发达国家难以形成新的投资需求热点,居民消费低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不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同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上升,结构性问题凸显。
  二是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可能抬高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促使国际资本从新兴经济体向发达国家回流。
  三是全球贸易规则正处于重塑阶段,将对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投资竞争产生新的压力。同时鉴于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一些新兴经济体制造业发展陷入困境,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依然严峻。
  对待贸易保护主义问题要内外兼修,一方面他们有针对的用意,另外一方面我们自己也有一些问题,自己有问题要加快调整,以便缓解整个模式。
  加快自贸区的推进,目前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展不顺,中韩谈判进展还是顺利的。如果加大力度,我们再主动的扩大一些开放就可尽快达成协议。
  经济观察报:2014年是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在外部环境好转的情况下,外贸增长压力将来自内部市场环境。从保证外贸稳定发展,构建长效机制看,中国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霍建国:一是贸易便利化。政府正在加快转变职能,减少审批、清理乱收费等,这会大幅降低企业社会成本。
  二是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环境。投融资体制上要给制造业企业更大空间,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投资项目。同时提高制造业员工技术水平和就业稳定性。
  三是加快推进对外自贸区谈判和国内自贸园区建设。2014年要加快以我为主的自贸区建设,尽快落实中韩自贸区、中澳自贸区的签约,继续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
  四是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培育企业熟悉全球价值链的竞争模式,找准企业定位,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培育企业综合要素竞争优势,通过有效配置,使分散的资源和要素集聚合力,形成具有持续发展动能及适应国际市场变化的综合竞争能力。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外部环境仍存不确定性
  本文所版面
【第 05 版: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