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陕西治水的政治经济学
  张延龙
  1月19日,陕西“两会”闭幕,省长娄勤俭做政府工作报告时的措辞是:保持了陕西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新一届政府的良好开局。
  有意味的事总是藏在细节中。娄在惜字如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讲到了水利建设,包括引汉济渭、黄河引水、渭河治理、汉江治理和东庄水库的进展和计划,在列举去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若干成绩时,他专门提了一下——“特别是水利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水利建设所涉及的,是对一切工农业生产、生活所需最基础的水资源的治理、调配,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几年,陕西省政府对水利建设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而从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来看,陕西治水的大格局,以及背后的区域战略和产业布局大思路,已经初步显现。
  古人云“治秦先治渭”,今亦如此。陕西所布局若干水利项目,尽管从北向南分散布于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区,但对流经关中的渭河治理,才是整个水利建设的一条主线。
  陕西苦渭河之患已久。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三门峡兴建,渭河泥沙在河南三门峡上游的陕西渭南境内逐年淤积,出现潼关高程(是研究潼关河段河床变化的一个技术指标),汛期动辄出现水患危情;而后,渭河上游包括宝鸡、甘肃天水境内又兴建了一系列拦水、引水大坝,拦渭河水用于上游城市、农村的工农业生产,导致在非汛期,渭河关中段又频频以断流为患。
  2013年5月,我到渭河上游的宝鸡峡采访,亲眼看到一座大坝将渭河拦腰截断,坝下就是断流,而据宝鸡治渭办的官员讲,现在宝鸡段渭河河道的来水,主要来自宝鸡市境内清江河和金陵河两条支流,来自渭河干流的,基本没有。
  也就是说,在非汛期,由宝鸡而下——咸阳、西安、渭南,渭河说是渭河,其实水源基本不来自渭河上游,主要是陕西本地秦岭南山支流汇入河道的水。
  这也正是渭河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陕西境内的南山支流流经大量关中城市和村镇,这些地方的用水排放即便是全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也只能达到五类水的标准。用陕西省环保厅一位官员的话讲,渭河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上游生态水。
  渭河问题,上下游原因迥异,而污染最重的中游——咸阳、西安段,只是上游问题所产生的一个结果。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尽管此前,陕西民间和一些退休官员就一再有关于“拆掉三门峡”的提法,但现实中,这样需要跨省协调甚至中央部署的决策当然不可能实现。陕西只能“自力更生”,在省内想办法。
  关于此,陕西给出的对策是,引汉济渭和东庄水库——既然渭河上游水被拦断,那就从陕南的汉江引一点生态水过来;既然渭河下游泥沙被淤积在三门峡,那就在渭河的主要泥沙来源泾河建一座大坝水库,把泥沙拦在上游。
  甚至东庄水库还有一重要功用,水利专家讲,泾河水多泥沙,在非汛期固然会产生泥沙沉积,但在汛期,如果配合三门峡敞洪运行,这类高泥沙含量的急速来水可有效冲刷渭河下游河床,形成“拉沙”效果,降低渭河潼关高程。
  所以讲,陕西布局引汉济渭、东庄水库两个重要水利工程,尽管分别建于陕南、陕北,其实意在关中。陕西的主要经济基础仍在西安、咸阳等关中五市,省长娄勤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积极推进关中城市群建设”,如果渭河关中段治理不好,关中城市群的生态承载就会出现大问题。
  而且,关中的渭河问题如果能解决好,其意义则不局限于关中,而是可以实现在经济上“反哺”陕南,在生态上“反哺”陕北。对于前者,陕南的汉江调水区很多地方被列入生态补偿区,实行产业限入,作为回报,陕西则安排总部位于关中西安的一些省属国企,诸如陕西煤化、陕西有色等公司,在陕南山区投资一些符合产业导向、不造成环境污染的的项目。
  而对于后者,省长娄勤俭其实层次已然讲的很清晰,只是少人解读——“加快引汉济渭、东庄水库、黄河引水等项目建设步伐”。
  其真正涵义是,众所周知,在陕北布局的能源化工基地是陕西的重要增长极,能源化工是高耗水产业,而陕北虽然有黄河流过,却一直苦于缺乏黄河引水指标。陕西给出的对策,是通过引汉济渭增加渭河水量(每年大约15亿立方),这些水最终成为黄河的增加水量,以此为陕北能源化工产业从黄河取水置换用水指标。
  引汉济渭、黄河引水、渭河治理、汉江治理和东庄水库……这一系列水利工程,形成了系统性的陕西治水大格局,也完善了陕西针对陕南、关中、陕北采取不同区域战略和产业布局的基础生态承载支撑。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陕西治水的政治经济学
  本文所版面
【第 12 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