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贸区”猜想
本报评论员:韩雨亭
韩雨亭 中央正在对各地的自贸区申报热潮进行冷处理,甚至多地申报自贸区的计划也面临着打回重新审查。 2014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已经明确表示,目前有不少地方也提出了自贸区申请,但自贸区毕竟是试验,要看试验的成效把握试验的路径,因此要积极稳妥推进,必要时候进行成果的论证。 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有十几个省市递交了自贸区方案,主要是东南沿海港口城市,也有内地新疆、甘肃、吉林及沿边重要空港口岸。 福建作为中国对台战略的重要省份,拥有建立两岸“自贸区”的先天优势。在去年上海自贸区获批后,福建当地学者和媒体抛出了“海西自贸区”构想和方案,一时间成为了关注焦点。“福建官方从来没有‘海西自贸区’这个提法,正式名称应该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这和上海自贸区的提法一样。”福建省政府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永健说。据他了解,根据中央的意图,每个省最多拥有一个申报主体,所以很多省份都是“打包”申报。 福建省政府经济部门的一位官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称:“我们报上去了,现在和别的申报省份一样,正在等待审批。”“福建自贸区”何时落地也正在成为当地企业家们关注的话题。 林永健说:“或许取决于上海自贸区试验情况。中央本意是想通过上海自贸区试验后,然后复制到别的地方,但地方政府等不及了,纷纷提出了申请,生怕自己分不到改革红利。现在中央要统筹考虑,正在控制节奏,可能试验几年成功后再推广,如果都给了,那上海这个自贸区也就意义不大了。” 在林永健看来,自贸区的主要任务是为下一步改革扩大开放空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汇率市场化,这决定该项改革一定是循序渐进,唯有在充分试探风险之后才会全面放开,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开发区申报是完全不同的。 困境倒逼 因为拥有“对台”的独特地理和战略优势,福建在全国众多自贸区申报名单中独树一帜,对自贸区的申报前景,福建方面也一直持乐观态度。2014年4月14日,在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经贸论坛上,两岸自由贸易园区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大陆和台湾学者也都认为“海西自贸区”有望不久获批。 参与论坛的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也在会议期间表示,“从区位优势看,海西区最有条件对接台湾,福建经济发达,与台湾的来往比较密切,在建设自贸区上条件具备。”他当时甚至认为福建可能成为“上海自贸区后的又一成功案例。” 不过到目前为止,“福建自贸区”仍只是构想和方案。“中央都写进十八大报告了,政府工作报告都写了,不可能不做。”民盟厦门市委经济与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龚小玮说,他是“厦门自贸区总体方案”提案者。2013年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后,他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等学者一起向厦门市委提案建立“厦门自贸区”。 根据他的观察,可能改革碰到了一些阻力,不会那么顺利,如果顺利的话全国完全可以铺开搞。当初,他和几位学者站在区域经济发展角度,认为厦门拥有对台的区位优势,故此应该建立侧重对台的自贸区。 目前厦门已经有了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等优势,不过三大中心都只是“单项”突破,而非整体破局,自贸区有望成为整体破局的“尚方宝剑”。 最让学者兴奋的是,他们发现厦门自贸区议题早有渊源。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时已经表示,厦门可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在时任厦门市副市长习近平的主持下,也曾组织了国内100多名专家研究可行性报告,并为厦门制定出中国最早的一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因为历史条件的不成熟,厦门自由港构想碰到了固有体制的强大阻力,工作一直停滞不前。当上海自贸区获批后,厦门相关领导有些坐不住了,原则上同意《厦门自贸区总体方案》。 这种动力来自现实困境。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经济特区,厦门的优惠政策对企业投资已不再具有诱惑力,甚至被新崛起的各个名目的经济区所取代,如果想进一步发展,厦门唯有获得新的政策资源作为驱动力。 福建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经过三十年的长跑,中国很多地区无论经济政策和GDP总量都超过了它。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自不待言,就连中西部的河南、河北、四川、湖北、湖南这些经济欠发达省份都在奋起直追,走在了福建前面。 作为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福建的执政者也意识到了问题,曾希望通过主导“海西经济区”建设作为区域经济的引擎,但因为涉及几个省份的多个城市,几方都没有建立相应组织和政策来有效推动,“海西经济区”概念日益式微,甚至有名无实,只停留在战略方案阶段,没有更多内容去支撑。 这些因素都迫使福建省主政者积极谋变,同全国多数省市一样,自贸区成为福建省经济深化改革的一个新引擎。在林永健看来,之所以这么多省份都在积极争取自贸区,是不想在开放政策上落后。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都跑到天津、上海,把公司总部设在那里,各地政府压力很大。“不管能不能申报下来,也必须要喊一喊,要求搞自贸区,以此稳住当地企业,安定民心。”林永健说。 战略意义 上海获批自贸区后,厦门市便开始组建了工作组,以便申报自贸区。2014年初,龚小玮得知厦门自贸区的申报由“省里在管了”,厦门的工作组作为配合。此前厦门市政府一直都是单独申报,福建省政府介入后,申报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申报方案将厦门、平潭综合试验区和福州新区三者“打包”捆绑在了一起,成为了今天的“福建自贸区”。 “省里也知道,无论报多少个,中央最后也只能批准一个,不可能说厦门、平潭、福州新区各有一个,所以只能捆绑在一起。”林永健说。 但他认为,福建自贸区捆绑一起申报,有一定难度,因为上海自贸区才28.8平方公里,福建自贸区仅平潭就392.92平方公里,还有厦门和福州新区,合起来的面积跨度太大。“即便是捆绑起来,中央也要考虑,给你福建,别的地方要不要给呢?”林说。 福建省政府一直对此保持低调,很少有人知道新的自贸区名称是什么,连龚小玮都不知道是什么名字。当地媒体和学者报出来的名字也前后不一,有人称为“海峡自贸区”,也有人称为“海西自贸区”。 在“福建自贸区”打包的三个申报单位中,其内在的逻辑和愿望都相差无几,均是希望借“自贸区”这股东风向国家要政策,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平潭被称为“距离台湾最近的岛”,只是因为基础太弱了,过去数年里,平潭在中国12个岛县里的经济排名一直处于倒数的位置,也是著名的“全国贫困县”,成为了福建省历届主政者的心头之“痛”。 前几年,福建省试图通过建立平潭综合实验区改变原有的面貌,而平潭人最高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比厦门更厦门”的“自由港”,成为海峡两岸投资目的地。也唯有那样,才能解决平潭目前人才、政策和自然资源的各种不足。 2008年,平潭县政府就提出了建立“自贸区”方案,其中提出将平潭建成“多功能、综合型的自由贸易区”。 福州新区是福州市政府正在力推的建设项目,马尾新城建设是其“核心区”。福州市政府还抓住对台交流这张“王牌”不放,借此将福州新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当厦门、平潭提出自贸区申请时,福州也不甘落后,借船出海,联合申报自由贸易区。 福建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研究院院长陈明森认为,“自贸区可以变成两岸关系交流的一个全新平台。”他的自贸区方案更加大胆,提出在福建设立“环海峡跨境自贸区”。他认为,自贸区按国际惯例分为两种,跨境自贸区和境内自贸区,现在全国很多地方提出的自贸区都是境内的,福建可以突破此模式,设立“环海峡跨境自贸区”,比如平潭和台中。 这是一个难以执行的方案,尽管两岸政治气候在近些年已趋于缓和,但仍不具现实可行性。此前也有学者提议推进厦门、金门自由贸易区,而该方案最后也只停留在民间和学术界探讨层面,尚未正式进入官方议题。 虽然当前中央放缓了自贸区申请步伐,让龚小玮有些遗憾,但他认为自贸区是目前最能解决国内经济增长和对外交流问题的措施。“现在没有什么吸引投资,只有自贸区来吸引投资。你现在还能做什么?工业区,开发区那个东西已经过时了,哪个来投资,你必须有新的东西出来。”龚小玮说。 在他看来,“福建自贸区”最大战略意义就是两岸经济进一步的融合。“现在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碰到了问题,必须要通过自贸区对接才能实现,要不然只给优惠政策,台湾地区民众不一定买账。”龚小玮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