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的底线:平安银行证券化叫停背后
本报评论员:史尧尧
史尧尧 “大家应该都明白,这件事情很复杂。但既然我们主导此事,会按照计划争取在月底前推出。” 针对闹得沸沸扬扬的平安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被叫停一事,上交所相关人士如是回复经济观察报的提问。 6月15日,上交所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以下称“中债登”)分别发布《关于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为“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提供发行支持、登记、托管及结算服务相关事项的通知》。 上交所特别指出,按照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本期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突破了原先的双审批制度,改由银监会按现行监管规定审批后,直接到上交所上市交易,大大提高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审批效率。 这意味着一个新的资产证券化交易秩序和交易市场就此产生:银监会审批产品、中债登登记、上交所交易。 而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叫停此次产品发行的背后,看似是产品审批权的争夺,实际是交易秩序规则的制定。这或许是央行最不能允许突破的底线。 面对金融创新对市场公开操作以及货币政策带来的困扰,央行正在尝试打造新的金融市场秩序。 一个想做大,一个要便捷 就在发布以上通知的前一个月,上交所曾广泛邀请各类金融机构人士参加一个内部讨论会议,内容核心为“上交所为什么会被边缘化?” 一位参会金融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上交所的忧虑在于,回看这几年的发展,他们发现对上海金融中心发展贡献越来越弱。 而仅一个月过后,6月15日,上交所和中债登就分别发布公告称,平安银行1号小额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将登陆上海证券交所。上交所相关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我们主导此次产品发行,随后还将按照既定安排,争取在6月底推出此类产品。 在一家已发行资产证券化的商业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张某看来,上交所此举是在打破央行刚刚开始建设的金融市场秩序。“如果要吸引更多的商业银行来此交易,就必须给予更好的政策。除了放宽规则,上交所别无选择。” 而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的金融从业者均表示,上交所想要做大资产证券化交易规模就必须给予更好的政策,否则没有商业银行会在此交易。 据媒体报道,除了平安银行,建设银行也已经重启交易所版资产证券化的筹备工作。去年,中国证监会网站信息披露,东方证券上报了“建元一号”专项资管计划,即为其与建设银行合作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但随后此次发行不了了之。 经济观察报获悉,“建元一号”随后选择了向金融机构的交易所外销售方式。在2014年央行与银监会联合发文鼓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后,平安银行和建行成为为数不多两家没有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股份制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实际上,此前平安银行已经发行了两期与此次类型相似、规模在百亿元左右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产品由平安证券设计。 已购买过此类产品的机构人士表示,平安证券设计的产品中主要以消费类贷款为主,产品设计上分了很多层级,同时有平安集团下属金融机构参与增信担保。“产品设计非常好,在金融机构中很受欢迎。” “平安证券有考虑过在监管部门认定渠道中来做更规范的发行,但是他们也担心过多的规定拖延发行速度、效率。”上述机构人士说。 根据平安银行对零售业务发展的规划,其通过资产证券化帮助“小额消费信贷”、“新一贷”、“信用卡”、“汽车融资”等零售信贷资产实现出表。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其计划每月拿出100亿元资产发行产品。由此,不难看出平安银行选择上交所发行项目的初衷。 不过,根据媒体报道的发行信息,平安银行此次资产证券化产品仅有联合信用评级一家给予评价,同时入池资产全部由中国平安财产保险提供信用保证保险。 “此前已发行资产证券化的产品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两家评级公司给予评级,这是央行有意吸取美国次贷危机中评级公司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由此设立双评级制度。另外就是隶属于同一集团的公司出具保险证明,这给投资人的感觉就是无论怎样,平安集团都会刚性兑付。这有悖与央行打破刚性兑付的思想。”张某说。 交易争夺战 事实上,银监会审批产品、中债登登记、央行提出质疑,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2013年10月,中信银行发布了一则公告称,经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批准,中信银行获首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不过,这则公告曝光了银监会、中债登与光大银行联合打造银行间债券产品的计划。 在银监8号文里,银监会将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定义为“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而理财直融是专为理财计划打造的标准化资产,亦即非标资产的对立面――“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 央行认为,理财直融游离于我国统一的债券监管框架之外,创造了区别于银行间、交易所的第三个债券市场。根据媒体报道,随后央行金融市场司不止一次向银监会创新部发函质疑,焦点正是在于理财直融是不是债券,银监会是不是要再造一个债券市场。 “最终,由于央行对额度有严格管控,交易规模十分有限。”一位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说。 早在2012年信托行业蓬勃发展时期,中债登有意与北京金融产权交易所(下称“北金所”)合作发展信托产品登记制度,并打造发行、交易统一的系统平台。据了解,2012年末,银监会想借此机会将北金所收到旗下,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当时各种文件、公章都已准备齐全,只等宣布。”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相关人士说。 在银监会收编北金所无果后,2013年3月份,央行开始与北金所接触,并最后其管理下的银行间交易商协会采取“增发形式”入股,以8000万~1亿元资金换得北金所第一大股东地位。 6月17日晚间,央行在其官网就媒体报道的“央行叫停平安银行交易所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一事,发表了五点看法。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金融行业高管均表示,点名提出中债登是债券发行交易的监管存在不足,显示央行对中债登的不满由来已久。 其中一位证券公司高管表示,随后可能会效仿短融、中期票据(下称“中票”),央行或许将资产证券化交易结算业务转移至上海清算所(下称“上清所”)。 2011年9月初,央行将短融托管转移至上清所,此后又陆续将超短融、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即私募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资产支持票据、中票等品种的托管转移至上清所。2013年6月19日,上清所公告称,自6月17日起开办中票的登记托管结算业务。 今年5月末,中债登和上清所资料显示,债券托管余额合计约30.61万亿,当月环比增加5917亿,增量创年内新高。其中主要托管信用债的上海清算所5月债券托管净增3026.6亿,连续两个月高于同期中债登的托管增量。 之前的交易商协会的相关人士看来,以上中票登记转移事件是促成“资产管理计划”、“平安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转折点。“中债登要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否则在这么下去就会逐步失去在市场中的意义。”他说。 央行的决心 此时正值“钱荒”一周年,虽然资金市场表面平静背后,商业银行却是蠢蠢欲动:希望借入资金拉低存贷比来做高业绩。 据经济观察报了解,商业银行一致预期今年6月30日将是非标业务整改的大限,因此在此之前有做高业绩冲动的上市银行开始频繁向市场借入资金。 多家商业银行金融同业部相关人士表示,央行对同业业务监管态度非常肯定。“相比过去,肯定会严格监管。”同时,在逐步完成交易所的布局后,央行或许正在努力将金融交易朝着更规范化方向前进。 当时媒体报道,与北金所的合作,首先是央行及交易商协会希望借助北金所成熟交易平台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战略性举措,同时也是北京市政府着力推动的结果。 由此,在央行的管理版图上,其主管的交易商协会下拥有中债资信评级公司和北金所,前者发展评级业务,后者将逐步承接现有协会在债券发行和交易的功能;上清所则负责托管中票和短融业务。 之前协会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下一步北金所或将承接债券发行中的簿记建档业务,而上清所则主要进行债券的招标发行类业务。 他认为,担忧此前为清理债市丙类户设置的一系列交易制度将形同虚设,并因此改变银行间债市的结构。因为已在筹划乙类户开户相关事宜,但同时也可能对新开设的乙类户提出一些门槛及准入条件,并会对其交易方式进行限制与约束。 有媒体报道,接近人行的相关人士表示,央行并不介意银行选择到交易所发行ABS,不过,作为场外市场的银行间债市与场内市场交易所对于投资人的要求不同,投资人承担风险的能力也不同。银行间债市还承担公开市场操作、实施货币政策的功能。经上交所通过中债登托管开户,也意味着将中债登纳入交易所,没有可靠的防火墙就意味着银行间市场可能形同虚设,两个市场将合二为一。 不过央行仍表示,支持平安银行在上交所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鉴于信贷资产证券化涉及货币政策实施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与稳定,应事前报告,这与自主发行并不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