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华:我是国家的看门狗
◆上接07版 财政部该领导在随后做报告时坦承,目前,中央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部分项目资金的管理办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补助地方的专项资金使用分散、主管部门职能交叉等,并提出了具体的完善措施。 李金华说,找他讲情的人很多。国内某银行在上市前找李金华沟通,希望不要在这个关键时刻对他们公告。李金华只回了他们一句话:“晚披露不如早披露。” 李金华说他最大的压力就是,他审计过的地方,那些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或贪污腐败问题是不是真正揭露了出来。他说,这份压力不是来自政府,也不是来自公众,而是来自他的良心和法律。 科技部的领导对李金华说,“以前,你们开始审计的时候我们是烦的,但是后来发现很多的问题我们不了解,有一些问题了解了,自己又解决不了,只有靠审计机关的力量才有可能解决”。这番话让李金华颇感欣慰。 不喜欢风暴 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审计就是监督。而按照李金华给审计所做的定位:审计不仅仅是监督,它还是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工具。2006年,在李金华的推动下,审计署逐渐向公开、透明的法制建设发展。 已过耳顺之年的李金华并不满足审计署以往的工作效果,他说他其实不希望老刮“审计风暴”。 “如果一个人24小时老激情,他就有问题了。审计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制度。”他试图更多地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制度上、体制上去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2003年7月,审计署公布《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效益审计”被前所未有地高调推出。 分析人士认为,这事实上标志着一次“审计变法”:审计署的职能、工作方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从原先监管国资的真实合法,到现在同时监管国资的使用效益。李金华说,效益审计是更高层次的审计目标,也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所谓的效益审计,是指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李金华将工作向效益审计的转化,视为审计署职责的回归。但很多专家并不看好效益审计的发展,他们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效益审计不可能完成。 这其实也是李金华自己的疑惑。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效益评价体系。这就意味着,大规模地展开全面的效益审计并不现实。 其次,审计机制在时间上也有局限。 “现在基本上都是事后审计,有时有滞后的情况,虽然审出了问题,但损失已经造成,难以挽回。所以我们也注意事中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他希望在2007年进一步推广效益审计。 2005年年底,李金华在谈到对预算资金审计监督时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各省市区、地级市甚至县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的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这直接导致2006年一场前所未有的“驻京办”整肃风暴。 2006年,中纪委将调查整顿驻京机构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之一。8月,主管驻京办、驻京联络处的北京市发改委、国管局以及中纪委开始做相关调研。“驻京办”整肃风暴随即成为当年度最受关注的政府话题之一。 2006年年初,审计署汇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计报告开始变为 “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即财政审计,以往多发违规违法问题的金融审计、企业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不再汇报全国人大。不向人大报告的部分,审计署网站上公告。 2006年6月1日,新《审计法》开始实施。新法要求政府向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同时为了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新《审计法》调整了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的范围,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对于《审计法》的修改,李金华说他曾提了两条建议:一、审计署需要成立一个审计报告审查委员会,要有一班专业人士来审查审计报告,实行合议制,使审计报告更加客观公正;二、将来由某个部门专门对审计署进行审计监督,“你审计别人,也要有别人来审计你,才能保证审计的客观公正。” 2007年,国家审计署将请财政部和监察部组成专业监察部门,每年定期对全国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审计部门无人审计的局面将告结束,2008年,这位在公众心中铁面无私的“风暴审计长”将结束他在审计署的任期。 逐渐步入晚年的李金华,像所有老人一样,开始遭遇身体的变化。他的一只眼睛视力已经非常微弱,胃痛也越发严重。但李金华现在依旧每晚10点都不会离开办公室,他希望能抓紧时间完成任期内的规划,促进中国审计制度的提升和完善。 李金华的部下,国家审计署办公厅新闻处处长赵平眼中的审计长,“喜欢一个人静,平易近人,善于思考。对全国审计工作有思路,对于细节的问题也注意把握。对审计,公正执法;对同志,是和蔼可亲的长者形象。” 李金华每天上班都会步行一大段路程。他说他最喜欢网友给他的一句留言:“哥们你做得对,大胆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