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和他的农协路线图
经济观察报:从瑞安的经验来看,如何处理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农协是不是有“官办”之嫌? 陈林:“官员办”未必等于“官办”。 瑞安农协的改革试验,是根据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在中共瑞安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这项工作不仅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还列入了市委的 《重要工作责任制》。从这个角度来说,说“官办”也无不可。但从另一方面看,正如浙江省委周国富副书记的讲话指出,“瑞安农民的探索是伟大的,瑞安有关部门的探索也是伟大的,瑞安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眼光和主导有为的作用也是伟大的”。“这是个创新,这是个态势,但这个创新态势不是出自一个人,而是来自集体的,是我们整个党委、政府合力在探索,在创新,也是人民群众在创新”。这也就说明,瑞安的创新来自于“官”与“民”的共同推动,反映了政府与农村社会的共同需要。 什么叫“官办”?这种符号化的表述,来自对中国现实体制的缺乏了解。我这样一个副职、特别又是挂职,在地方上不管官帽子和钱袋子,并没有多少人权、财权,主要依靠非正式权威而非行政职位开展工作。而这种非正式权威,来自我个人因素以及“清华博士后”这样的背景,可能还更多一些。我在瑞安,充其量是个具有副市长头衔的志愿者,当然也借用了职位上的便利而已。没有这样一个职位,固然难以成事,有了这个职位更不见得坏事吧。参与农协工作的另外一些干部,有些也更像志愿者,与其本身职权没有太多直接关系。 而“官办”又未必等于“政府主导”。由于长期以来的“条块分割”,政府意图的形成与贯彻往往受到狭隘的部门、地方利益的困扰。所谓政府主导,往往是一句空话,往往沦为“部门主导”。中国几乎所有协会、特别是行业协会,大都是依托某个部门的行政职权和势力范围来办的,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官办”吧。瑞安的情况则是多部门博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狭隘的部门利益,可能比一般的“官办”更接近于政府主导,又比一般的“官办”更为农民主体创造了空间。 经济观察报:那么,你所推动大合作目前能不能体现农民的主体性?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能否持续下去?你对合作制的前景怎么看? 陈林:毋庸讳言,农民主体性问题仍然是瑞安农协目前的软肋。在农协的结构设计中,预留了逐步扩大农民参与的空间。但能否完全落实农民的主体性,还是一个疑问。这个过程会有很多的摩擦和冲突,稍有不慎,可能前功尽弃。 农民合作不容易,部门合作更是难。瑞安农协已经打破了中国体制的若干陈规,它能够走多远,目前还很难准确预料。但在中国现行体制下,农协能够大致顺利的进行筹建,这个微妙复杂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一种经验。 ◆上接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