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广州本田、上海大众等合资车企集体发声,宣布自主研发计划,引发业内大讨论。质疑声中,焦点有二:一,合资汽车企业搞研发是真自主还是“伪自主”;二,合资企业有无能力自主研发,是不是在作秀。
众所周知,汽车研发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一个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高水平的自主研发能力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其间还会遇到种种不确定因素。面对如此复杂的工程,很难用对与错、成与败定论一时长短。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将目前主流合资汽车企业的研发现状如实展现出来。
本报通过采访国内主流合资汽车企业在自主化进程中的表现,归纳出4种比较典型的情况:一是泛亚模式,即通用和上汽联合成立独立研发中心,为合资企业服务;二是联合开发型,代表企业是上海大众,其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开发能力;三是独立品牌模式,代表企业是广州本田,他们希望自主研发能与自主品牌同步进行;四是二次开发型,这种类型比较普遍,神龙、一汽大众等很多合资企业都是在引进车型的同时,根据中国情况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产品。
上期本报报道了研发先行的泛亚模式,并以北京吉普为前车之鉴,分析了这个先行者身上揭示出的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的种种弱势,本期继续就广本和神龙的相关企业行为展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