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家台企轮候上市:A股还是港股?
本报评论员:万晓晓
万晓晓 有消息传出,全球最大的封装测试企业——台湾日月光集团在大陆的产业拟于2008年下半年在A股市场挂牌。一旦成功,这将是首家在大陆上市的台湾电子企业。 对此外界评价不一。有人认为,目前留在大陆A股市场的,更多是中小型“无根”优质台企,日月光这类台湾背景深厚、企业结构复杂的 “大鱼”,很有再度去向香港的可能。 预计2007年底,在港上市台企可达51家。而自2001年10月以来,在大陆A股上市的台企仅有7家,且多为年轻后辈。业界估计,今明两年将还有20余家台资赴港上市,集资额将达200亿港元,涉足行业会更为广泛。 台企西进,已经演变成港股和A股的对决,谁才是融资的天堂? 台企A股潮起 据了解,目前台湾岛内上市的企业,至少有100家目前在做A股上市的评估动作,若算上“无根”台企,这个数字可达到250家。 富兰德林咨询公司总经理刘芳荣透露,“2004年,我们曾预计7至10年内,会有100家台企在大陆A股挂牌。当时证监会和国台办等都认为不可能,而现在他们相信了这个数字。” 从市场表现来看,在A股上市的回报要远高于香港。以汉钟精机为例,其首发价格为9.08元,上市当天即达到44元,之后的每笔IPO均可维持在五、六十倍数,而同样是压缩机行业,在香港维持12倍就已经很不错了。 每个资本市场的偏好不同,台湾较青睐IT电子业,香港则以房地产、金融业为主,国内资本市场刚刚开始,更倾向于传统制造业。因此,业内人士建议,根据所处行业选择相应的资本市场,可获得更高认同。 A股屏障 但对于这些心向A股的台企来说,上市之路,依然障碍不少。 今年早些时候,沪士电子在上海A股IPO案未获通过,造成其在台湾的母公司楠梓电早盘卖压涌现,并跳空跌停。据了解,败北的原因是卡在独立性的问题上,股权、业务无法厘清。 尽管沪士电子总裁吴礼淦仍然坚持A股上市,但他表示,“沪士电子何时完成IPO,跟两岸何时会开放‘三通’一样难以预料。” “母公司在台湾上市,要将内地的业务拿出来在内地上市,对于台湾股民是不公平的,所以台企通常将内地营收并入母公司,台湾当局也反对台企在内地挂牌。”元富证券首席代表翁基能说。 无法和母公司有效切割,就无法在大陆A股上市,沪士电子的败北,震撼许多有意的台商。今年年中,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明确指出“大陆并没有针对台企在大陆上市的特殊政策”,也使不少心存“希冀”的企业望洋兴叹。 “比较来看,大陆与香港上市的最大差别在于政策解读的松紧。”刘芳荣称。 按大陆A股上市规定,欲上市的台企必须将责任有限公司转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但很多台企下属公司较多,且业务相关,连续计算经营业绩,又与台湾母公司关系密切,独立性不够,导致股份制改造并不容易,存在内部竞争和关联交易。 在内地上市必须连续三年盈利,但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抽样调查,不少台企为了避税存在正常亏损,另外,由于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许多台企内地投资采用第三地或隐名投资,因此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局限。 转战香港 相反,香港资本市场较具弹性,所募集资金用途也不受限制,且台商可以合法地将在内地资产转化为高流通的股权,有利于前期投资的收回。加上很多台湾券商不愿意做A股上市辅导、因为他们只能在大陆设置办事处,无法执业,自然将欲上市的台企引向香港。 日月光集团发言人强调,赴适合地点筹措资金是日月光的一贯政策,但究竟是在上海或香港挂牌仍在评估中,同时也一定会遵守台湾的相关政策。 9月11日,旺旺集团也正式从新加坡市场下市,将在香港或大陆这两个区域重新上市。 而有消息透露,旺旺集团最终很可能选择香港。 林凤仪表示,“如果只是加速在中国大陆投资,可能A股更加方便,但要扩大国际品牌投资,香港则是很好的选择。此外还有相关法律、环境等原因,因此公司会多方面慎重考虑。” 另外,鉴于台企在大陆通常只能以抵押贷款的方式获得资金,贷款额往往只有抵押物实际价值的五六成,因此不少企业面临资金瓶颈。 所以,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台企在A股递交上市申请非常踊跃,并不乏台达电、达芙妮、统一集团、大霸集团、中华映管、龙凤食品等知名企业,但一番衡量后,最终还是主动转战香港。 此前,叶惠德的龙凤集团为了在A股上市,前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其中排队就等了一年多。龙凤最终选择了私募增值,并暂不再做上市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