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琦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话题热度骤起,无论是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是建立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均能激起人们对人民币未来的热烈讨论。
这一议题突然具有了某种紧迫性,主要是因为美国货币当局大规模发行货币以应对金融危机,从而令美元存在贬值风险。中国选择在此时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有着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现实考量。
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乃至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必将是一场历时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马拉松。这首先是由人民币当下的“段位”所决定的。眼下更为现实的阶段性目标,则还是努力成为区域性的结算货币。
日前推出的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就反映了扩大作为结算货币的人民币应用范围的意图。如果说去年年底在部分地区进行的边贸人民币结算的试点,是旨在将人民币从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那么此次则更有助推人民币成长为区域性主导货币的谋划。
接下来还有国际性结算货币、国际性投资货币等一列目标需要超越,直至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需要解决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问题,并要建立若干区域性和国际性金融中心,以提供人民币国际化的软硬件保障。
在终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均已确立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国际化还需要解决动力机制的问题。
一国的货币能否成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事关该国的国际战略地位,因此历史上的各经济强权无不积极谋划并主动推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以占据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制高点,实现该国生产力与资本的利润最大化。那些已经取得此一战略地位的国家,更是不遗余力对其加以维护。
但与此同时人们必须看到,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当事国主动谋求便能达致的目标,它更多是国际社会选择和认同的结果。
综观各货币强权兴起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其间一些规律性的事实,其中比较显著的一点便是它们无不经历了从生产大国走向贸易大国,再成长为金融大国,进而树立本国货币强势地位的过程。惟有拥有生产率优势,才可能在贸易中居于强势地位,也惟有拥有大量的贸易盈余,才能打造强健的货币。一个币值稳定且广为流通的货币自然会成为人们青睐的选择,它能减少人们汇兑的成本,带来投资的便利和货币资产的安全。而这种追捧带来的资本流入会进一步巩固该货币的战略地位。
因此,在做出相关政策安排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中国需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卷入程度——人民币的国际化需要政策驱动与市场驱动的双引擎。也正由于此,有关部门才会强调企业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参与国际结算试点的企业一定是对产品有定价权、能够让贸易伙伴接受人民币的优质企业。
眼下有关新国际储备货币的热议,反映了美元地位的相对衰落和人们对美国货币当局人为泛滥流动性的不满,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不会遭到根本性的颠覆。至于将来的国际储备货币是以一个超主权货币的面目出现,还是以几个强势货币组合的形式为主导,要看各主要经济体实力的消长,以及人们对国际货币新秩序达成共识的程度。
作为一个制度和经济结构均处于转型过程中的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乃是迅速提升自己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真正靠科技驱动的高生产效率来进一步加强自己的贸易优势,进而奠定自身从生产大国和贸易大国成长为资本和金融大国的基础。
说到底,货币的地位是一国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是相关各经济体集体互动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过多地沉迷于货币战争及阴谋论的分析窠臼,急于求成,急于突围,只能陷入货币民族主义的陷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