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谷歌拯救的“图书孤儿”
本报评论员:杜然
杜然 我的书架上有本1921年的英文书——《一战遗址游览手册》。我怀疑它是一本“孤儿图书”,也就是那些版权所有人已经无法联系上的书。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里,应该有数千万本类似的“孤儿图书”安静地生蠹腐烂。但谷歌还惦记着它们。 谷歌的图书项目听起来并不复杂。通过与美国出版商和作者达成协议,把所有能够拿到的图书进行数字扫描,建立一个庞大的数字图书馆。之后,谷歌通过搜索服务开放图书的部分内容,当然你要看全书,则需要付费,另外图书馆也可以购买订阅。对于读者来说,这个计划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也许真有人想通过一本当年的旅游书按图索骥去参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址,换句话说,数百万本本来再也不会有人看的书,现在有了摆脱积尘、重见天日的机会。对于出版商来说,那些已经无法产生利润的图书,现在有可能又开始挣钱了。 亚马逊也在做类似的事情,但他们的电子图书只能用Kindle阅读器阅读,这像是苹果当年占领数字音乐市场的做法。但谷歌相信,读者有权选择通过什么样的阅读器进行阅读,也就是说,他们的电子图书不在阅读工具上设限,这倒符合他们一贯自命的使命——整理世界信息向公众开放。 谷歌和美国出版行业达成的协议尚需等待法院批准。许多人担心,谷歌对过去的控制就是对未来的控制。随着图书的数字化,是否会出现一个垄断巨人?更何况,谷歌明确表示希望将来该计划能覆盖新版图书,而且要走出美国。于是,连欧盟委员会也赶紧召开了听证会,衡量此举对于欧洲的图书出版业及作者权益的影响。在情感向来充沛的法国,已经有出版商迫不及待地把谷歌告上了法庭。 根据这份协议,除非版权所有人主动放弃参与该计划,否则图书版权登记机构将有权把所有绝版图书的电子版权授予谷歌。这才是真正让人担心的做法。这种择出条款,显然与《伯尔尼公约》相抵触,不过美国对于这个始于1886年的国际公约始终不太感冒,直到1989年才加入。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发布了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有570位中国权利人的17922部图书在谷歌的数字图书馆计划之内,权利人尚未获得任何报酬。 谷歌倒是一直在耐心地解释,说旧版书从来都是蝇头小利,这种事情谷歌不做谁还有实力来做?以后,图书零售商也可以在实体店出售这些图书的访问权嘛。但这种解释似乎无法平息花样繁多的担忧。虽然数字图书馆大大方便了检索,比如你很容易就能从所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搜出包含有“亲爱的读者”一词的作品;但搜索引擎不可避免的失误会带来什么结果呢?有版本爱好者担心,如果要找某个特殊版本的《草叶集》,敲入关键字后,你谷歌能找到吗?有人做过统计,在互联网上输入某个作家或者名人的名字,然后查找他出生前发表的作品,竟然真的可以错误地找到。比如查找生于1812年的狄更斯在1812年之前发表的作品,竟然可以找到182个结果;同样伍迪·艾伦的搜索结果是325个,奥巴马则是29个。 为了谷歌的图书计划着急上火的,还包括那些互联网巨头,比如微软、雅虎和亚马逊,他们联合成立了一个联盟抵制谷歌协议。只是,微软跳出来没有多少说服力,因为它自己就曾经试图将图书数字化,只是因为缺乏商业价值而放弃。稍安勿躁,还是耐心地等待下个月纽约地方法院和美国司法部的协议审查结果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