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郝睿强:创新是西门子的命脉
本报评论员:童琳

  童琳
  西门子的漫长中国之路,可以追溯到1872年,早在清朝的时候西门子就来到中国,为中国带来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这台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电报机,将西门子带入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漫漫长路之中,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现代电信行业的起步。
  1912年,西门子在中国云南省建造了第一个大型水电站,揭开了中国现代水电业的序幕。1921年,西门子在山东省实施煤矿电气化工程,这个工程被称为中国第一家现代化采矿工程……
  近期,西门子与中国合作建成磁悬浮列车,历史还在延续……
  从一台指针式的电报机蜻蜓点水似的销售,到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西门子第二大海外市场。
  目前,西门子中国正伴随着中国工业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进程中,可以说,在中国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西门子,对于中国的这一过程是颇具发言权的。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郝睿强博士表示,西门子是中国最早的合作伙伴之一,也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的见证者,更是这一进程的参与者,西门子与中国的合作史就是西门子不断融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历史。
扎根中国
  目前,西门子在中国拥有90多家公司,61个办事处,超过43000名员工,而在这些员工中99%都来自中国。根据西门子近年来的财报显示,西门子在华销售额自2004年以来稳步递增。2006年,其销售额从2004年的210亿元增长到402亿元。去年,西门子在华销售额已达570亿元。当前,根据西门子对世界各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初步系统分析预测,西门子在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将得到约200亿元订单。
  以上一连串的数据,是西门子中国本土化策略下的成果。对于西门子而言,由单纯的销售市场,逐步发展成为采购、本地化和研发中心的综合体。在西门子中国的中国员工中,有相当数目的员工在从事研发方面的工作。郝睿强认为,人才是公司的灵魂,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公司需要对当地的人才进行不断的整合、开发和培训。
  而在西门子本土化过程中,带来的不仅仅是西门子公司单方面的利益。跟其他对中国工业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跨国公司一样,西门子在中国工业发展过程中,把中国的生产要素资源和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优化了中国工业的资源配置,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双赢。
  郝睿强表示,西门子把中国当作自己家一样,中国政府也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同时,西门子在中国也做了非常多的本土化工作,比如积极投身于研发领域,这些工作不仅帮助西门子在中国做生意,更能帮助其在中国创造生意。未来西门子将进一步扩大其在华研发力度,为中国市场设计和开发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同时进一步利用中国的资源优势推动中国的技术发展。
创新在中国
  历史证明,创新是推动工业化和加速全球发展的关键因素。郝瑞强指出,创新也是西门子一个多世纪以来持续发展和成功的秘诀,在未来仍将是西门子的命脉。这并非巧合,因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只有最具创新实力的公司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1999年西门子成立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该研究院致力于发展服务于西门子中国和全球业务的独特创新。西门子认为中国拥有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客户群体,是发展世界级创新的理想之地。同时,西门子中国研究院也致力于发展可以持续地降低用户成本而不必降低产品价值的成本创新。
  2005年,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高科技企业化中心在上海建立,该中心基于引入外来创新的模式,系统地引进外部创新并商业化。
  目前,200多名顶尖的研究人员工作在西门子中国研究院设在北京和上海的世界一流的创新实验室里。作为中国创新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公民,西门子中国研究院与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紧密合作,共创双赢,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做出贡献。
  迄今为止,西门子已经同中国的16所著名高校开展了广泛合作,推进研发活动、知识普及和教育事业。2008年,西门子与清华大学及同济大学签署了科研交流及框架协议,分别在这两所大学建立了为期5年的研发合作项目,在双方互惠互利的技术领域开展合作。建立科研交流中心是西门子在全球范围内与教育机构之间构建的最高级合作模式。除此以外,每所大学还建立了联合指导委员会,以协助合作的开展。
  “创新”是西门子企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西门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徐亚丁认为,西门子创新技术要在中国更有效的发展,在于人才和融合两个方面。他指出,培养创新人才不能纸上谈兵,因此西门子的人才 “教练”都是实战中训练出来的。而另一方面在于融合,他以中西医为例,认为中西医结合才能使视野更全面,同样的道理,在中国创新技术也需要中西结合,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动中国的创新技术,更好的做到“中国创造”。
节能减排
  郝瑞强认为,工业化曾经改变了世界,在未来还有可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全球性趋势,其中包括气候变化、城市化、全球化和人口变化等,要求全球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技术的方向作出巨大转变,未来工业化的色彩将是绿色的。
  早前,西门子在对华中期投资100亿元的基础上又追加了13.5亿元,用于在未来三年内扩大在可替代能源领域的生产规模。而且,到2010年,西门子将把在华中期投资中的50亿元投入到与节能环保相关的技术创新领域。
  而西门子关注中国环保领域并不是近年才开始的,据西门子东北亚区工业业务总裁何维克介绍,早在1912年,西门子就在中国云南建立了水电站,可以说是低排放或者是零排放的例子。从1912年以来,西门子就一直在参与中国工业的节能减排环保项目。2007年,西门子在上海宝钢厂建立宝钢项目,把二氧化硫的排放率降低7%;在中国销售的节能灯泡可以减少废电80%,使用生命增加了15%;而目前,西门子正在云南做一个零排放的太阳能项目。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郝睿强:创新是西门子的命脉
  本文所版面
【第 40 版:专题】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