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金奇:中国出口不再依赖美国? 2010年1月13日 FT中文网 一个过时的流行说法是这样一种传统观点:美国消费需求的下滑,阻挡了中国出口引擎。按照这种观点,中国政府别无选择,只能通过刺激国内需求,弥补失去的出口收入。这在去年引起了巨大的讨论。两个国家的魅力使这种说法的人气如滚雪球般增长:一是它说得通,二是它看上去基本上是对的——但现在不是了。 2010年,中国贸易额有望实现同比增长,从而扭转去年的跌势。若真是如此,中国以贸易为中心的增长模式急需彻底改革的论点,可能会被削弱。 同时,要求中国刺激国内消费需求的压力也可能减轻。另外,贸易重心向亚洲的转移,可能会使中国逐渐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进而使得中国更不愿意听从美国在贸易问题上的唠叨,从允许人民币升值,到进一步开放外国投资环境。 社论:中国需要更多金融创新 2010年1月12日 《第一财经日报》 股指期货并非天生是投资者的一场盛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股指期货作为一个新生产品,无论是监管者、机构投资者,还是中小投资者,都有一个逐渐熟悉、逐渐适应的过程。在实践与操作中把握这个金融产品的内在肌理,远比理论上的理解要更为复杂。 股指期货等金融产品的推出,需要把握的是创新的本意,以及对未来可能风险的监管与防范。金融创新本质上须由市场需求推动,不能随意拍脑袋,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每一个金融产品,都不应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市场需求决定,市场需求是金融创新必须具备的客观基础。 可以说,金融创新产品有没有合理的“防火墙”,将直接关乎金融创新的水平,进而关系到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由于创新产品多为陌生事物,能否在摸索中找出有效的监管之道,将考验监管者的智慧与能力。当然,也有必要指出,监管不是管死,不能矫枉过正,把市场管死了,也就失去了监管的本意。 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克洛德·斯马贾:全球化革命 2010年1月18日 《新闻周刊》 全球化即美国化的时代已经结束,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的契约被遗忘。被形象地描述为“亚洲和德国生产,美国购买”的经济阶段也一去不复返。危机的真正原因并非银行家的贪婪,而是全球储蓄、投资和贸易失衡,这种失衡20年来不断加剧。这是高消费、盎格鲁-撒克逊式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以及东亚及德国出口导向型新重商主义经济模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出口大国积累巨额贸易顺差,加上美国赤字持续扩大以及大量资金流入为赤字买单,所有这些使利率和风险管理遭到严重扭曲,已陷入崩溃。 有关国家领导人确已决定完全改变工作重点,内容涉及减少消费、扩大生产和出口以及新重商主义国家反其道而行之的必要性。这意味政治实力将发生变化。 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年代很快就将成为过去。这不会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而是一种游戏大变革。中国已成为亚洲一体化制造业体系的最后装配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