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章搜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尚全: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很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提到,转变已经刻不容缓,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我想讲两点意见。第一,为什么经济发展方式长期得不到转变,体制性原因是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第九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了两个转变,一个是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是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的经济发展方式。15年来,发生了不少变化,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粗放的。
  其中的体制性原因是什么呢?第一,从资源配置来看,我们的生产要素市场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突出的问题是土地、能源、资本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形成机制受行政干预过多。比如说,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但是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在当前这种政绩考核体制和征地制度下,土地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和招商引资的手段。有的地方把招商引资的指标都分到下面去了,结果鼓励企业扩张规模,使我们这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大国,还有大量土地的利用率低,造成严重浪费。
  第二,从市场主体来看,政府过多地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这有历史原因。中国企业的投资自主权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主要问题在于政府投资职能机构的决策不健全,决策者对决策后果不负责任,在当前的体制下,造成了政府追求政绩,政府官员忙于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局面,投资往往集中在短期见效的项目上,甚至不惜引入对地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真正需要政府关注的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往往是投入不足的。这使得中国的投资居高不下,而且造成投资结构性问题,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第三,从财税体制来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现行的分税制下,出于对本地财政收入的考虑,地方政府容易甚至鼓励带有污染的项目。这就使科学发展观这个很好的理论,在实际推行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接下来我想讲一讲,我们应该如何加快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从体制创新入手。我重点推荐以下几个领域:
  第一,加快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要通过市场化改革,尽快建立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的价格制度,公平竞争的、产权边界清晰的微观主体。我们要完善市场体制,从政府主导的经济运营机制向富有活力的市场主导型经济运行机制转变,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的进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还要抑制对要素的过度需求引发的扩张性增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资源的定价机制,加快建立资本、土地、自然资源的要素市场,由市场决定资源价格。同时要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体制和制度。
  第二,要加快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改革历程来看,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挑战不在于经济社会本身,而在于政府决策与政府转型。我们要消除政府扩张投资的冲动,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在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行为更趋向于追求政绩,尤其是追求经济增长指标,很少考虑下一届政府的事,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投资率过高的问题。政府首先要定型,政府要干什么,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而不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创造财富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和老百姓。
  第三,要加快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体的社会体制改革。保障与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中国已经从私人产品短缺的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的时代,在未来几年里,社会体制改革要着眼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乡差距为什么扩大了?原因就在于公共产品提供方面的差别。所以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这个差距,这是一个重要措施。所以我们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特别是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国民收入经济体制改革,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并要努力扩大就业,鼓励全民创业。我们要通过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来开启农村市场,依靠结构性改革,通过政策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安排和体制建设,逐步推动城镇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保证城乡一体化,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四,要加快以适应低碳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全方位改革。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共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正式向世界宣布了我们的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40%-45%。这将是约束性指标,已纳入经济与社会的中长期计划之中。如此巨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使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空前的挑战。我们要利用这样的倒逼机制加强全方位改革。为什么是全方位改革?因为这不仅涉及经济与社会领域,也涉及政治与文化领域,甚至涉及人们的思想、道德、生活与消费方式的变革。所以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公共服务职能,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推动者、政策提供者和监管者。
  其次,要把二氧化碳的排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作为约束性的指标加以考核。要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通过立法和制度创新,如能源法、碳法、碳交易制度、环境经营制度、低碳产业政策等,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要理顺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碳排放交易,建立和发展碳排放市场。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主体。我们要发展战略性绿色经济,以新能源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重要产业。
  在2009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很好,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销市场。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推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我们就有可能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甚至可以颠覆传统的产业模式。同时,我们要依靠全体社会公众的参与,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社会。必须形成全社会的共识,要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养成节约每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的习惯。
网友昵称:
会员登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本文所版面
【第 50 版:观察家】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经观招聘 | 广告刊例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订阅中心 | 友情链接
经济观察网 eeo.com.cn
地址:中国北京东城区兴化东里甲7号楼 邮编:100013 电话:8008109060 4006109060 传真:86-10-64297521
备案序号:鲁ICP05020873号 Copyright 经济观察网200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