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京户口梦想
本报评论员:杨光
讲述人:常保安 身份:务工者户籍:河南 现居住地:北京 一 我叫常保安,来自河南周口。刚来到北京时还没有孩子,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2010年是我来到北京的第8个年头。每年农忙回到村里,邻居都管我叫“北京人”,这多少让我有点别扭,因为我心里知道,我不是北京人。 2002年劳动节后,新婚不久的我离开了老家,和几个村里的朋友一起来到北京打工。我对首都北京很向往,但心里又很紧张,不知到了大城市该怎样生活下去,怎样和首都的人交往。 我只读完了初中,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成绩不好。如果不是乡亲介绍了工作,我恐怕没有胆量自己出来。 来到北京之后,我在乡亲的介绍下到了他所在的工地干活,那是一个正在建设的新楼盘,位于北京城区南二环一带,在这里做工每个月有近2000元收入。要知道,在2002年的时候这样的收入对于我来说是很理想的,何况老板还包食宿。有了工作、有了住所,我以为自己真正在北京落了下来,很是兴奋。 楼盘2003年10月完工。在这期间,我的妻子在老家为我生了一个儿子,我很兴奋。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回去看他们,那种感觉既兴奋又幸福。 在家的一个星期很快过去了,我很不愿意离开他们,但又必须回来,这里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我也喜欢北京的生活,这座城市很大,很丰富。我打算长期生活在北京,我承诺3年之内把妻儿接来北京和我一起生活。 二 2005年,我的儿子快3岁了,我再也不想忍受两地分居的生活。我说服父母,春节后把妻子和儿子接来了北京。这时我也从工地的宿舍搬了出来,我们在丰台区租了间平房,房子不大,但很温馨。我们三个人在里面住着,很幸福。 日子过得很快,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我打听了一下附近幼儿园的招生情况,但结果却让我失望。几乎我打听过的每一所幼儿园都要求孩子有北京户籍。 后来,我们通过关系和幼儿园疏通了一下,幼儿园允许我的儿子入园,但需要交两万元的赞助费。这不算一个天文数字,但我和妻子却承担不起。我们当时的全部存款加起来不到两万元。实在没办法,我和妻子把孩子送回了河南老家。 三 送走孩子之后,我和妻子决定为孩子将来上学攒钱。听人说,在北京上学读书也需要北京户籍,外地人要交给学校一笔额外的费用,这笔费用通常不会低于两万元。 我和妻子都赞成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儿子在北京读书,不知为什么我们相信在北京读书要比在家乡读好,在这里长大的孩子更有前途。妻子说,她很喜欢北京学生的校服,蓝白相间,干净又好看。她希望我们的儿子今后可以和北京的孩子一样穿着这样的校服上下学。 这一年,北京的国贸三期开始建设,我和老乡顺利进到了这个项目里。工资比以前多了,工作的环境和伙食都比之前要好。妻子也在丰台找到了工作,在别人家做保姆,食宿问题解决了,每个月还有2000元的收入。我们每周末都会回到租住的小平房,给老家打个电话听听儿子的声音。 转眼到了2007年,国贸三期的工程结束了。我和老乡准备到下一个项目去,那里离丰台我们的小平房更远了。于是我让妻子辞了保姆的工作,退了小平房,和我一起搬到位于朝阳区十八里店的老君堂村,我在那里租了房子。 有一次,妻子突然问我:“你说我们可能在北京买房子吗?”听到这句话后,我一时不知如何接下去。她好像看出了我的为难,说:“没关系,我们慢慢攒钱吧,现在不想这个了。” 其实,我内心很早就有过买房子的想法。但我觉得贷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对于我和妻子来说,我们都没有稳定的工作,又是外乡人,孩子上学都有很大麻烦,何况贷款买房呢。为此,我也很苦恼。我和工友一样每周买彩票,梦想自己能中一大奖,从此就衣食无忧了。 四 2008年是奥运年,我的儿子也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7月过后,妻子回了一趟老家,把儿子接了过来,我则事先通过朋友联络到一所小学。通过努力,学校同意把赞助费从每年3万降低到每年18000元。 交过赞助费后,儿子顺利进入了这所小学读学前班。第一天上学,妻子给儿子买了新衣服,儿子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那天我和妻子一起送他去上学,和一些北京孩子的家长一样站在校门口看着儿子走进教学楼,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北京人。 后来听一些老乡说,国家已经停止收取赞助费了,我们可以要求学校退还或者下个学年拒绝再交。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学校可以以各种名义来收取这笔费用,学校也会以各种借口拒绝学生入学,比如,学生已满员等。为了孩子不耽误学业,这笔费用是躲不开的,我周围的人几乎都这样。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希望在北京生活下去。我、妻子和儿子都喜欢这个城市。从我第一次来到北京到现在,已经8年了,这个城市的很多高楼我都参与建设过,我对这里已经很熟悉,不想再回去了。 我认为迟早有一天我的儿子会从大学毕业,也许他还会留在北京,那个时候他就是我们家第一个纯正的拥有北京户口的北京人了。 妻子有时会笑我,一个北京户口真的那么厉害吗?我总是反驳她:“当然,待遇不同嘛。” (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