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言安
联系张明华采访时,他已经离开北京,回老家为女儿办学籍。
女儿今年6月份要参加高考,因为户口在老家,从未在老家读过书的女儿,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张明华心里没底,在密云二中(北京市级重点中学)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在老家还有没有竞争力?
10年来,张明华想尽办法为女儿办北京户口,最终未能如愿。
户口与尊严
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户口关系尊严”是在10年前,那时张明华的大女儿小丽(化名)6岁,在老家,这个年龄的小孩都已经上小学一年级。
那时工友们通常的做法是将孩子送回老家,张明华和妻子不想这样,希望把孩子留在身边。
新学年开学前,张明华去家附近一所学校咨询。“学校的人瞟了我一眼之后,第一句话就问‘北京户口吗’?”张明华回忆说。
一听说是农民工的孩子,这位工作人员的态度更加轻蔑,“外来户口是要多交钱的,比本地户口要多很多。”
“只要孩子能来上学,钱不是问题。”张明华小心翼翼地回答说。
20年前,他就从安徽一个贫困县来到北京打工,现在是“包工头”。挣钱越来越多。
那位工作人员听张明华的口气,以为他故意吹牛,再次强调了一遍:“一年要多三千多块钱,你想好了。”
“就三千块钱啊,我还以为三万呢。”张明华当时嘀咕道。
当时国家已经开始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正常情况下,小学基本上没有什么费用。不过张明华觉得自己不是本地人,多交点钱,权当是向人家买教育,也无可厚非。但孩子上学以后回家经常会说:老师发东西了,但是没我的份儿,说这个只有北京户口才能享有。我不也是在北京长大的嘛,为什么不是北京户口呢?
买户骗局
一位朋友告诉他,可以为女儿买户口。
“要是钱能解决女儿的户口问题,值得。”张明华认为。他开始动用各种关系打探消息。
张明华的第一次努力遭遇了骗局。
当时与张明华同在一个屋檐下租房的菜贩子,听说他要给女儿买户口,主动给提供了一个中间人的电话。
后来,在菜贩子的安排下,张明华与中间人“接上了头”。张明华轻而易举相信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两万块钱当诚意金。
随后,张明华还按照这位中间人的指点,赶回老家开女儿的户口迁出证明,一个星期后,张明华拿着材料回到北京,发现那位“高人”联系不上了,菜贩子也三天前退房了。
房东的一番话让张明华知道自己“上当了”。房东说菜贩子这几年一直都没有挣着钱,经常拖欠房租水电费,前天突然来说要换个地方做生意,并很爽快地把欠的钱都补交上了。
希望破灭
2003年,张明华在包活过程中认识了一位村干部,并很快就从这位村干部的手里拿到了一批 “大活”。
结账的时候,这位村干部告诉他,“没有那么多钱,把开发的房子给你一套吧,抵10万。”
村干部的意思很明确:钱是没有了,如果不要这房子,以后也不会再有合作的机会了,还特别提醒他说 “我们一个大商场马上要开工了”。
无奈之下,张明华只好接受了。因为这房子,他又看到了给女儿办北京户口的希望。
有人提醒他 “买房子应该可以给家人办户口”。张明华的一位同乡就给两个儿子顺利地办到了北京密云县的户口。
在那位同乡的指点下,他当即拿着户口簿到派出所,谁知很快被泼了一盆凉水:北京并没有“买房子办户口”的政策。
老乡告诉张明华 “还得有关系”,这位同乡的关系就是某公安系统的领导。
同乡说,这位领导能通过正常的程序将小孩户口办过来,当然花钱不少。老乡说:“准备30万吧,孩子可能还要改名换姓。”
张明华把女儿的户籍材料交给了同乡,然后开始等待。
这一等就是三年,最后同乡告诉他,“都快要办成了,但这位领导马上面临退休了,还是被卡住了。”这个消息让张明华很崩溃。
“我现在只能鼓励女儿好好考,考到北京来,然后正大光明地拿到北京户口,做北京人。”张明华说,“现在要做的是女儿办一个学籍,实在不行就让她多念一年高三,这样更保险,这点事在老家办起来不难。”
与户籍相关的新闻
2009年2月 北京开审 “最大的倒卖进京户口案”。由北京市人事局车队原司机付长利、首都医科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原负责人张锡长等4人组成的犯罪团伙,3年间先后办理了92份假北京市户口,获利109万余元。
2007年5月 因户口迁入北京遭拒,在京工作的安徽籍律师程海分别将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公安分局和北京市昌平公安分局告上了法庭,要求两者为他办理异地户口自由迁移手续。
2006年1月 由于为儿子办理落户时遭遇麻烦,北京昌平一父亲将出生刚43天的亲子摔死。
2005年7月 海南理科状元、原籍湖北的考生李洋被查出是“高考移民”,录取资格取消。随后,有20多名“高考移民”被陆续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