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万∶3000
本报评论员:陈哲
陈哲 杨广源(化名)是一家大型房建企业的营销部经理,青岛人。2000年他被总公司派驻到上海工作,打拼了数年之后,为一本“上海户口”烦恼。 一到上海杨广源就办理了当地的人才类居住证,至今未能“转正”。2009年的春天,上海宣布新一轮户籍改革,他再次申请依然未能如愿。 破冰之旅 去年2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其核心在于居住证可以有条件地转为户籍。 上海市官方在不同场合都着力突出本次新政的特色。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表示,这一轮的户籍改革,最大的特点在于,将指标管理改为条件管理。此前上海实行过数轮户籍新政,由于拘囿于指标管理的思路,效果不佳。 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上海曾于1994年出台过 “蓝印户口”制度。当时规定投资达到一定数额或者在上海买房的外地人,可以通过排队轮候而成为上海居民,但户口本上加盖的是蓝色印章,以示区别。 不过,在蓝印户口制度实施的数年间,仅有42万人通过这个制度转变为上海人,实施效果与初衷并不相符。该制度在2002年被取消。 2004年,上海再次对居住证制度进行微调,适用对象从原来的引进人才扩大到“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的境内人员”,仍然未见成效。 小众之益 “跟以前的政策相比,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希望。”杨广源说。正是抱着这样的希望,上海户籍新政甫一出台,他就积极准备材料,最后却“铩羽而归”。 杨广源仔细研究了前两轮“居转户”的名单后发现,通过者实际上需要符合规定中另外4项激励条件。 按照新政规定,如果持证人员符合4项激励条件,可以优先申办本市常住户口。比如,在当地作出重大贡献或被评聘为高级职称;连续3年在本市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本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或者最近连续3年计税薪酬收入高于上年同行业中级岗位年均薪酬收入水平;按个人在本市直接投资计算,最近连续3年内累计缴纳总额及每年最低缴纳额达到本市规定标准,连续3年聘用本市员工人数达到规定标准。 事实上,包括杨广源在内的首批申请者中,符合持居住证累计7年等5项基本条件的人有3000名,同时符合4项激励条件的人数更少。而如今,上海市的外来务工人员有600多万人,办理居住证的是450多万人。 这450多万张居住证的持有者中,并非所有人都能实现“居转户”。上海市居住证实际上分为三种,一类是人才居住证,一类是主要面向农民工的临时居住证,还有一类是探亲居住证。仅人才类居住证的持有者,才被这次新政赋予了获得上海市户口机会,其人数不过27万人。 事实上,政府并不讳言其户籍新政的目的主要在于引进人才。一位上海市高层领导在针对当地户籍政策走向时曾谈到,上海的户籍政策和高房价等因素,已经阻碍了人才的聚集,成为上海发展的主要瓶颈。 此前,上海因户籍影响人才引进的情况普遍存在,在位于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尤为突出。 成立于1992年7月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目前,园区内聚集着13万各类人才,超过50%的人才都面临落户难题。 张江高科技园的一位高管认为,这次出台的新政策是为这类园区量身打造的。“在这次户籍改革中,中高端人才是最大的受益群体,他们掌握技术,如果愿意留下来工作,对上海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新政的最终效果印证了这位高管的说法。去年实施户籍新政时,持有人才类居住证满7年的约有3000人,而最后符合新政条件可以进行首批转户籍的只有29人。据统计,这些人平均年龄39.5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3%,绝大多数有高级职称,有2人获得过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如此高端的标准让杨广源望而兴叹:“太小众了吧。”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这仍然是一种嫌贫爱富的选择,这种改革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利用户口的含金量,政府拿户口的含金量吸引人才。 曲线之策? 上海市一位官员向本报透露,上海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另一个关键性原因是,“上海现在老龄化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 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能够通过新一轮的改革,将大量处于中青年时期人才的社保、税收留在上海,一方面可以改善人口结构,另一方面也将大大缓解当地政府保障性支出的压力。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桂世勋认为,“伴随着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养老保险金也会出现负增长,但需要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将会加重上海养老保险金的负担。” 据统计,目前上海养老保险的缺口达上百亿元。尽管上海财政实力雄厚,但面对日益增加的养老金数额,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吸收在沪高素质的外来人口加入上海籍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不过,上述说法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同。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毛大立在一次市政府发布会上说:“事实上,居住证转常住户口的政策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人才引进和培育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的配套措施,目的是更好地吸引人才。” “上海的户籍人才基数非常大,通过引进人才增加社保作用非常有限。”毛大立说。 待遇之实 “不管政府是什么意图,我觉得政策至少应该更宽松一些,动作更快一些。”杨广源已经没有太多的耐心,因为户口问题,结婚三年的他一直不敢要小孩。 杨广源所向往的,正是户籍政策背后的本质所在。 户籍背后待遇的含金量,让这一绵延数年的改革始终难以大幅推进。一位分析人士曾对上海居住证和上海户籍之间的区别做了以下梳理: “四金”缴纳方面,持上海户口的劳动者,缴纳是强制的,持居住证者,缴纳是非强制的。也就是说,居住证持有者享有进入保障系统的权利,但保障系统不承担必须保障你的义务。 “四金”领取方面也有不同。如养老保险,只能在户籍所在地享受;住房公积金方面,用人单位对于取得上海市户籍的人员,必须为其缴纳上海市住房公积金,而用人单位对办理了上海市居住证的人员,没有强制性义务为其缴纳上海市住房公积金。此外,当持证人离开上海时,只能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中个人账户转走,单位代缴部分无法全部转走。 其他的主要区别还在于,持上海户口者,可按照上海市各区县教育局的规定让子女实现就近入学;持居住证者,子女可以进入上海市中小学,但通常有所限制,很多街道会把非上海户籍的小孩“赶到”差一些的学校去。 “户籍制度,实际上负载了太多的社会福利和权利,如果希望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把这些权利和福利全部剥离开来,这是不现实的。”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学院院长彭希哲认为,这次新政的意义,是打开了户籍改革一条新通道。 “尽管现在口子不大,但它毕竟与以往不同,它试图用一种社会成本较低、造成动荡较小、社会融合收益较大的方式,把居住证和户籍直接连接起来,对特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意义。”彭希哲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