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益驱动,进展就会很快
本报评论员:陈勇
陈勇 外乡人 刘春梅的父亲刘二龙已经在北京呆了11年,但他还是只能让刘春梅在湖北老家出生,他的户口在湖北,由于不享受医疗保险,北京高昂的医疗费用让他望而却步。 刘二龙今年33岁,在北京做室内装潢,一个月能赚4000元左右。他没有享受过城市的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由于没有北京户口,他不能在北京买经济适用房。 “我装修了这么多新房子,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一套房。”刘二龙说。 刘二龙是北京市百万外来农民工中的一个缩影,户籍坚冰让他们的融城之旅格外艰难。 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混得不错,这部分人融入北京的愿望更加坚定。 从安徽来京任职财务经理的张凡算了一笔账,他表示,从购买日用品、教育医疗等服务再到租房,自己已经为北京贡献了巨大的税收。 “我们是这个城市的纳税人,完全有资格享受北京的公共服务。”张凡说,“但我却感觉无法融入这个城市,虽然我已经买了房,买了车。” 城市的烦恼 户籍的门槛依然阻挡不了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北京。 刘二龙说,北京是中国的心脏,这里淘金的收益肯定要高于其他地方。 2008年奥运会召开之前,鸟巢、水立方的兴建刺激了更多像刘二龙这样的人来北京淘金,他们愿意长期居住在这里,甚至举家迁入。 “哪怕不能融入这个城市,在这儿生活下来也是骄傲。”刘二龙笑道。 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350万,其中很多已在北京呆了5年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表示,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现状之下,设计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的户籍制度,反而开始“添乱”了。 “不但农村的人到城里来,中小城市的人也到大城市里来,户口方面比较混乱。”唐钧说。 北京市公安局户籍科一位官员表示,大量的流动人口给北京的治安环境和资源分配等都带来了压力。“不面对不行,面对又是‘老大难’问题。” 北京推出过出租房屋登记制度,实施属地管理原则,将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纳入统一的组织体系。同时,还着手清理整顿房屋中介机构、建立本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信息系统、成立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简称“市流管委”)。但效果不佳。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副书记、人口学系主任段成荣认为,户籍制度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障碍。目前北京的户籍制度不仅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也阻碍了他们和城市的融合。 中国现有户籍制度的初衷,是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同时也把中国人分成了城里人和农村人两个集团为目的。在这种制度下,无论农村人口在城市里生活了多久,依然无权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也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 刘二龙表示,如果自己拥有北京户口,那按目前农民工子弟学校小学600元/学期、中学1000元/学期计算,仅9年义务教育阶段就能省下13200元。再参加“一老一小”医疗保险,仅年付100元即获得17万元的大病医疗保障;一旦失业,全家四口还能领取北京市每月300多元的低保金,按10年失业2个月计算,可以得到12000多元政府补助。 “最为优惠的是,还能申请一套9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刘二龙说。 北京进展 2006年,全国共有12个省、市、自治区取消了城乡二元户口划分,北京却丝毫不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表示,北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又属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它所面临的户籍压力和流动人口压力是最大的,这其间的取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北京市公安局户籍科那名官员透露,户籍改革的阻力不在公安部。他直言,公安部一些领导的思想已经非常开放,但户籍改革还牵涉许多其他部门。 张车伟坦言,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户籍改革的重要性将显现出来。谁先进行户籍改革,谁就占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 “目前的户籍制度不公平,流动人口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应该在社会福利和保障上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张车伟说。他认为,以目前北京市政府的能力,推动这一进程不难,关键在于想不想推进。 党国英认为,中国的改革一般都需要利益推动,北京的户籍改革如果背后有利益驱动,那么进展就会很快。 2009年12月,北京市综治办副主任苗林表示,北京正在进行暂住证改为居住证的调研,力争明年立法,在全市推广使用带有电子芯片的居住证。这种居住证将集纳个人基本信息,并附加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吸引流动人口主动办证。 他还透露,北京将借鉴上海、深圳、嘉兴等地的经验,在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在新城积极探索居住证管理模式,将新城的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全部纳入管理与服务范围,实现流动人口管理的信息化、法制化与规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