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的苹果派
本报评论员:陈哲
陈哲 一改从前的西装革履,田明身着格子毛衫走上有着整面投影屏的暗色舞台,用PPT和略存拘谨的随意,发布10岁朗诗的第二代绿色住宅产品。 “与市场景不景气无关。这次因为是换代的产品,所以我再次出来。”针对提问者对朗诗此为与市场下行之间所做的联想,田明的语气不容置疑。 事实上,敏行讷言的田明对产品的创新一直充满兴趣和自豪感。即便常称自己是产品科技细节的门外汉,在很多私下的场合里,他还是愿意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向朋友、同行谈论朗诗在技术运用上的突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田明随身的黑色公文包里,通常装着几样便携式仪器:一台是甲醛监测仪,用来检测室内空气质量;一台红外成像仪,用来观察建筑的能耗,“别人看房产,多是看地段,我就关注它的‘颜色’,从仪器里看过去,那个建筑是绿色的,说明它的能效高,是红色说明它的能耗大,有大量的能量浪费掉了。” 但国内房产市场习惯了由地段、价格、升值空间这类元素组成的话语体系,朗诗研发中心里那些节能术语令人生畏。于是这家曾被外界认为有着严谨风格的科技型地产企业,开始尝试在各种令普罗大众不知所云的节能建筑术语之外,添加更为亲和的前卫元素。 节能建筑的市场前景远大,但革新绝非易事。虽然方向明确多年,但相关政策对低碳建筑仍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性对待。与之对比的是,在朗诗的取经地德国,有专门的权威机构给新建建筑按照绿色标准评级,政府对不同级别的房地产在售价、贷款政策、租金、税收等方面进行区别对待。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对市场的培育更是一道漫长的难题。 于是,从初涉地产便确定走节能科技住宅方向开始,田明选择了一种近乎倔强的方式,来保证其做绿色地产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朗诗坚持所有的拿地行为都通过公开市场,他划定一条底线,便吩咐下属参加竞拍,“我从不去现场,能拿就拿,不拿地王,不建豪宅。”在朗诗新进华东重镇武汉市场前,团队在当地常驻一年多,看了不下上百块地,竞拍不少于5次,直到去年才拿到一块地。 就全国布局而言,田明认为:“这方面会更加谨慎。房价变化传导到地价变化会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会选择耐心等待合适的机会出现。从区域上看,长三角依然是大本营,我们去年已经进入了华中、西南,这些都是拓展的重点。今年的战略突破口,是环渤海、华南地区。” 房企地根之外是银根。朗诗早有上市计划,但多年未能如愿。在市场波动的时间里,很多人问田明,朗诗的IPO计划有否改变,会不会采取措施救火。田的回答是:“我们一直在准备,但是也不是说少了这个渠道朗诗就不能发展。即便上市的大门晚一点开启,相信那时候进来的朗诗已经更壮大了一些。” 田明要求公司拥有极为安全的负债结构,一面严格控制银行和信托这类刚性负债,一面通过快速持续运转获取来自预售、供应链体系的弹性较强的负债。过去几年,朗诗的资产周转率保持在100%,而上市房企的平均水平在40%左右。 “即便是房产市场下行30%,我敢说我们也能够保持盈亏平衡。如果此刻有很好的项目,我们也不怕提高现在的负债率,目前朗诗的负债率过低。”田明说。 雄心勃勃的田明对加速发展的渴望不言自明。一位同田明常年共事的人说,他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总是有极强的紧迫感。尤其在这个房地产业遭遇历史性转型的当口,他明白,相比前iPhone时代的微软之于苹果,朗诗面临的风险要更复杂和强大。 这个领域的浮躁被认为是许多行外人无法感受到的,这轮调控将这种气质显露无疑。“有的人从行业里面跑出去了,有的人去追商业地产,有的人改向保障房,相信最后能坚守下来,坚持提升产品质量的寥寥无几。”一位观察人士说。 田明用近乎苛刻的创新学习要求和纪律来掌控朗诗。在他的主导下,公司内部有常态的高强度培训和专题讨论。运营中严厉的流程控制甚至被一些员工称为类军事化管理。田明坚持认为学习和创新是保持朗诗差异化发展的必需,“我要问你,有严格流程和持续培训,到底是企业的福利还是负担?” 朗诗拥有地产商中鲜见的CTO(首席技术官),但田明不认为自己会变成技术控。倡导用绿色思维去开发产品、消费产品,是他真正希望去传达给公司和市场的。在这样的理念中,技术是基础,但更是手段。这无疑与苹果的精髓相仿:乔布斯热销品天马行空的技术背后,是其对新生活方式的创造。 不过,田明的志向显然不在做成一道融合了苹果精神的甜点,而是一片结满果实的森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