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网评精选
  陈勇:《动车控制系统存重大隐患系强行上马》
  ——目前中国的CTCS列控系统全部都是先引进国外技术后,再综合国内自主创新和研发的技术,最后形成一套完成的集成系统。而本次涉及事故的C2系统就是核心模块部分程序无法解译,但经过风险评估后,部分领导仍执意要求上马的。……早年CTCS是引用德国西门子的技术,后与其合作共同研发制作。在德国技术出过一次事故后,又引进日本川崎的技术进行糅合,自主重新研发而成。但这一系统不到2年就宣告完成。……CTCS在国外起码需要10年的开发周期,而在国内研发不到3年就上马运作,这完全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做法。
文钊:《追尾事故结论表明紧急通车过于草率》
  ——如果真的是设备缺陷,继续使用这些设备的车站,就等于放着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严重缺陷”会变成另一场悲剧。
陈泰然:《寻找动车D3115次的司机》
  ——全面的信息的公布,可以让事故的原因和责任大白于天下,这有助于公众消除对铁路安全性的恐惧。信息的全面是逐步实现的,而D3115司机的解释,是关键的一步。
张向东:《一个发改委专家对温州7·23事故的思考》
  ——罗仁坚,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他是铁道部有关委托课题的负责人。罗仁坚说,如果撇开在温州事故中民众产生的一些情绪化的东西,可以说,高铁技术是中国最近几年来,通过吸纳创新国外技术,最终成功实现超越、达到国际领先的最成功案例。而未来高铁的发展方向,仍将是提速。不过,前提是铁路部门需要把有关管理方面的软件要跟上。
仇子明:《温州脱轨:即使是雷劈,亦是人祸》
  ——两列列车之间没有通讯系统吗,列车与车站之间没有通讯系统吗?监控系统仍在正常运作吗?就算雷击导致车上的通讯系统损坏,工作人员的手机呢?……雷击是天灾,但列车相撞就是人祸。
文钊:《刘志军的“遗产”》
  ——温州动车脱轨事故更说明,这位前任铁道部长留给中国铁路的“遗产”消化起来可能并不容易,甚至代价高昂。在生命的代价面前,中国高速铁路的一切成就都显得黯然无光。
笑蜀:《仕途比遇难者的生命更重要?》
  ——他们的责任大小,是跟动车交通中断时间的长短直接相关的。为了自己的仕途,他们便顾不得许多了。显而易见,在他们眼里,自己的仕途比遇难者的命要重。
鲁宁《挖出39条人命背后的“采购腐败”》
  ——高铁与动车背后所预埋的“地雷”,估计远不止信号设备定“区块”,在高铁与动车整个设备系统和运行控制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恐怕都预埋有大大小小的“地雷”。这些“地雷”若不能在这次惨剧的善后中得到果断清除,一遇到合适的“雷管”,随时都有可能再次引爆。
刘伟勋:《铁路应回到基本问题:该怎么建铁路》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铁,应以什么方式和步骤建设高铁?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应是个别领导人的意志和偏好,而应是客观规律。只有对规律保持敬畏,把基础的工作一点一滴地做好,才能不被规律所惩罚。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网评精选
  本文所版面
【第 16 版:温州没有奇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