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萨博的最后一课
本报评论员:张耀东
  张耀东
  在累计付出了7000余万欧元后,庞庆华(庞大集团董事长)和庞青年(青年汽车集团董事长)的“双庞组合”最终还是没能如愿收购萨博。本周,随着瑞典破产法庭的最终裁决,有着64年历史的萨博汽车画上了句号。
  结果令人扼腕,过程同样让人唏嘘。这是一起带有极大赌性、一开始就把收购关键点建立在个人承诺而不是商业法则上的案例。事与愿违,最终恰恰败在了“人和”之上,甚至“双庞”在后期也逐渐反目。
  在这则历时7个月的海外并购案例中,主角有四个:“双庞”、穆勒(萨博瑞典公司董事长)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其间还穿插了李书福、华泰汽车、长城汽车、俄罗斯涉黑富豪、中银等,为这起并购案增添了故事性和曲折性。另外,国家发改委、瑞典破产法庭等权力部门虽不发一言,但决定了此事的生死。
  故事起因于穆勒,他是一个类似于掮客的精明商人。一年多以前,他从美国通用手中以4亿美元价格买下了萨博后,就一直希望能够转手。但问题是,在4亿美元中仅仅支付了7400万美元,剩下的3.26亿美元以优先股的形式给了通用,而且通用还控制着萨博大部分的知识产权。当穆勒以萨博所有人的身份来中国兜售时,很少有人注意到,通用在此事中拥有一票否决权。
  于是,案例中第一个“不靠谱”承诺出现了。当穆勒表示能够搞定通用时,中方深信不疑。甚至在10月28日,“双庞”第二次修改协议,决定以1亿欧元收购萨博100%股权时,穆勒还忽悠说,可以将通用3.26亿美元优先股权砍价成6000万美元。理由是,若萨博破产,通用的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等到“双庞”反应过来,去底特律拜会通用时,却吃了闭门羹。这时的庞庆华已然感到事态的严重性,不愿再付款了。不甘心的庞青年又拉上中银,单独向通用提报方案。结果可想而知,通用并不看重萨博项目的一时经济得失,而是要考虑其在整个中国市场的大盘利益,以及知识产权的安全性。
  忽视了通用的“双庞”,一开始就被带入了歧途。去海外抄底,目的就是要抄到知识产权,但却没和真正的知识产权所有者接触,反而被穆勒牵着鼻子走。好比买二手房,没见到房东,一直与租房的讨价还价。
  案例中的第二个关键承诺是关于项目审批。在“双庞”之前,华泰、长城都曾与穆勒接触过。为此,发改委曾召开过协调会,警示萨博的风险。而在外界看来,发改委对此事态度并不积极。这对于此项目能否通过审批、将来能够如期在中国建厂极为关键。
  在“双庞”组合中,庞青年的任务就是打通审批环节。但这显然是带有很大问号的。按照庞庆华的说法,庞青年曾保证在两周内获得审批,但直至最后,其也没有将具体可行性方案上报发改委。后期“双庞”渐生隔阂。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至此,这起基于“两大承诺”的并购案例,在承诺双双落空后,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相信承诺而不是合同和协议,这本身就是不够国际化、不够专业的表现。
  在四个主角中,没有赢家。穆勒竹篮打水,但他用行动给急于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家上了一课;通用在这起事件中被中国媒体诟病最多,因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就是成人之美,但通用告诉我们,商业法则是不容温情和侥幸的。其实在此事上,通用的底线早已表明,只不过习惯了中国商业环境的“双庞”们,却假作不知,认为靠通融和勾兑就可以过关。而“双庞”则是令人惋惜的,他们都是经验丰富、成功的中国企业家,却败在对国际商业规则的一知半解和自以为是上。
  通过此事,留给中国企业的最大教训是海外抄底戒急勿躁。别为了抄底而抄底,要将事情回到“5W”的本源上,为什么买、买什么、怎么买。可惜的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常常把“急”字写在脸上。在整个过程中,“双庞”的目的不同,国内最大汽车经销商、手握60亿现金的庞庆华更像是个投资者,核心目的还是要卖车,而庞青年则看中了技术,希望靠萨博项目挽救其在国内不甚成功的轿车项目。看似两者互补,实则目标不统一,而被穆勒不断利用。
  教训惨痛,但也不应就此否定海外并购之路。关键的是,我们要培养出一大批专业的、国际化的并购人才,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这才是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正道。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萨博的最后一课
  本文所版面
【第 15 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