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微博“路怒症”
本报评论员:扁鹅

  扁鹅
  现在看来,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微博更像是我们所熟悉的公路。虽说公路比社会简洁无数倍,但仍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因为活跃在公路上的,依然是有着复杂心态的各色人物。
  每一个微博账号都像是行进着的各式车辆,我们的思维就包裹在这些汽车之中。粉丝数量、认证身份等诸多客观或不可控的因素,决定了座驾外形:兰博基尼或是奇瑞QQ;而每次登录微博,就像是驶入公路,目所能及的周围车辆,则取决于你的关注对象。
  如今,这公路上的车子越来越多,交通意外也越来越多。说到交通意外,就不能不谈“路怒症”。“路怒症”这词,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就是带着愤怒去开车。在近两年一些匪夷所思的公路暴力事件之后,频频出现于报端。学术一点的说法,叫做“攻击性驾驶”。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将攻击性驾驶定义为一种危害或倾向危害人身财产安全的驾车方式,倾向表现为:超速驾驶、追尾、从右侧超车、闯红灯、大声鸣笛等行为。
  心理学家们对路怒症做了不少研究,发现诱发路怒症的原因很多,有道路情况、交通流量等客观原因,更有驾驶员心理特质等自身原因。若是借用这些研究结论来分析一下近期“微博公路”上的各种八卦争斗,你会发现这些事件的起因与表现与“路怒症”别无二致。
  路怒症的常见表现之一,是看到别的司机错误或不守规矩的动作,就滋生嫌恶情绪。国外学者发现,攻击性驾驶员在驾驶交流过程中往往容易对别人的行为理解成有意冒犯,而充当义务警察去教训别人,使攻击性驾驶逐渐升级。近期的那件由于女编辑反复曝光私聊内容、导致男网络技术员狗急跳墙的事情,实属微博公路上的典型案例”。
  路怒症的另一个最常见表现就是恶意飙车。超车是一种竞争,而心理学家认为,竞争与对抗等因素会不停地消耗个人的应付能力,当主观反应能力不能满足客观需求时,导致驾驶员紧张产生一系列紧张反应:情绪易怒,敌意对抗和报复行为。
  尽管微博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各式路怒症事件已是不胜枚举。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如何预防“路怒”伤人。务实一点,我们还是得从路怒症的各种诱因去分析解决。
  路况不好、车流过多,容易导致烦躁易怒,所以就尽量避开高峰时段——微博关注的人数不易太多,而且最好要挑看得顺眼的人,千万别跟自己过不去。
  社会转型时期,心态复杂,不要太过显耀。开个百万跑车还敞篷把音箱开得震天响,这个很讨人厌啊——微博上没事就把家里的LV包包拿出来排队拍照片,一准挨骂。
  还有哦,心情不好就自己调整一下,实在调整不好,就打的吧,千万别自己开车——失恋了,上微博散心完全可以,但是多看少说,不然很容易话不投机。
  美国学者曾对近3万驾驶员的事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发现36.4%的事故是由3.9%驾驶员造成的。显而易见,有些人特别容易出问题。指望这些人改变比登天还难,唯一的策略就是“惹不起,躲得起”——相对于现实的马路,微博上辨人要容易得多,看到平时经常“路怒”的主儿,就別惹他了。
  分析这么多,末了,还是要真诚地祝愿:不管在现实还是微博的公路上,都少一些路怒。春晚上,刘欢唱得多好呀:亲,就在我的眼前……路,通向心的家园……
  亲,微博路上,心态要好一点。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微博“路怒症”
  本文所版面
【第 58 版: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