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雾霭中的商机
本报评论员:昝馨胡蓉萍

  昝馨胡蓉萍
  作为世界四大时装周之一,米兰时装周一直被视为世界时装设计和消费潮流的“晴雨表”。“无论经济怎样不景气,意大利的时尚产业也不会凋谢。”意大利时尚协会主席马里奥在2月22日开幕的时装周上不无感慨。债务危机并未危及当地时尚产业,而意大利时尚品牌发布的发展计划也悄然转向针对中国、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消费群。
  这宛然是中意之间商业往来的缩影,一些精明的中国企业开始前往意大利寻找商机。这个弥漫着地中海潮湿气息的南欧国度,会成为中国企业登陆欧洲的“诺曼底”吗?
  最好的时机
“现在应该是中国企业投资意大利的最好时机。”意大利人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姜洋说,“因为债务危机,很多很好的企业面临融资问题不得不低价出售,而意大利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小企业,售价不高,中国企业去接,不存在资金问题。”
  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据意大利商会联合会统计,意大利现有的近450万家企业中,10人以下企业占94.85%,10~15人的企业则占4.5%。相对于大多数国家中小企业只是大企业的供应商、没有驻外机构而言,意大利的小企业可以直接和国外企业对话,灵活性更高,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也较小。
  而在中小企业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工业区是意大利的一大特点。这些工业区多数自发形成,由上百家企业组成,生产集中于同一领域。如黄金首饰业都集中在维琴察、阿莱佐、瓦伦察三个地区,各个企业各有分工,彼此之间保持流畅的对话机制,有合作也有竞争。
  据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赖世平介绍,在中国售价极高的意大利面料,90%都来自意大利北部一个小镇,当地生产面料已有200多年传统,企业间的竞争使该地区生产面料的品质逐步攀到业内顶端。
  竞争的压力迫使这些企业不断提高专业性及独特性,来应对意大利乃至世界各地“最挑剔的需求”。在这种企业,工人更像中国传统社会所言的“师傅”。“每一条生产线上的劳动者都必须是这份工作的专家,”赖世平说,“这也是这些中小企业的价值所在。未来,如果中国企业来意大利投资,意大利可以作为中国企业的物流平台,从中国大量进口零部件,再经过这些专业的企业加工,销往欧盟甚至非洲国家。”
中国嗅觉
  不少中国企业已经嗅到从遥远的地中海传来的召唤气息。不久前,意大利著名时装品牌费雷旗下的一个男装品牌进行拍卖,一家中国民企闻风而至,最终却铩羽而归。原来,另一个竞拍对手Sankari Group报价高出一倍。Sankari Group是迪拜一家专业从事时尚物流业的基金公司,对收购费雷旗下品牌,只有纯资金投入的方式。赖世平觉得十分惋惜,“如果中国企业收购,可以两重参与,既有工业资本,又有资金投入。”
  这是目前中国企业到意大利乃至欧洲投资,最为当地诟病的一点,即过于看重企业有形资产,忽略品牌背后的附加值。赖世平说,以费雷为例,费雷旗下的这个品牌有40年的设计档案,本身就有极高价值。
  中资企业在意大利的投资充斥着失败案例。因债务危机引发的疑虑以及当地严苛的劳动法规,令不少中资企业对投资意大利望而却步。“其实意大利中小企业受债务危机影响并不大。”姜洋说,“关键是找到对当地真正熟悉的合作伙伴,用意大利人管理意大利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中国人很难直接管好意大利企业。”
  一直以来,意大利严苛的劳动法都约束着在意企业的发展,即便对意大利本国企业也是如此。其对劳工与合同的保护极为周密,以至于有人戏言,在意大利辞掉一个员工可能比离婚更复杂。此外,即便只是更换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都可能引起法律纠纷。尽管欧洲央行已经要求意大利政府清除阻碍企业雇用和扩张的繁琐规定,蒙蒂政府也已提出放宽意大利《劳动法》,但上述举动仍招来意大利工会组织的抵死反抗。工会组织公开表示,如果意大利政府批准这类措施,就举行罢工,让国家瘫痪。“毫无疑问,这将是涌向意大利的中资企业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姜洋说。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雾霭中的商机
  本文所版面
【第 08 版: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