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大额币值没有问题总量超发才是隐疾
本报评论员:盛超
  盛超
  8年前,有委员在两会上提出发行500元和1000元面值的大面额人民币。今年两会上,还是这个委员,再次提出应该发行大面额人民币的建议。央行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发行大面额人民币有三个“大家比较担心的问题”,一是找零不方便;二是如果收到假币损失很大;三是引发通胀预期。
  这三个问题中,其实只有一个大家真正担心的,那就是通货膨胀。
  同样的提议,同样的答案,但否定的理由较8年前有了改变,从没有必要变成担心引发通胀预期。在10元钱能买到几个鸡蛋、中等收入焦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成为社会关注话题的背景下,这种担心显然有为稳定社会情绪考虑的因素。
  在经济观察网(www.eeo.com.cn)所做的相关调查中也显示出了这样的心理趋势,64%的参与者表示反对发行大面额人民币,害怕此举加剧物价上涨。
  但是,我们应该说明的是,发行大面额钞票并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因素,相反,是因为有了通货膨胀,现行面额的纸币不足以满足人们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需要才出现的。大面额钞票只是通胀的表现形式之一。
  物价也是通胀表现的形式。根据央行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从2009年11月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28个月同比增长。而在资产市场以及其他投资品上,价格高涨是尽人皆知的事情。由此看来,即便没有发行大面额钞票,中国存在通货膨胀已是不争的事实。
  按照经济学的原理,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也就是说,货币超发才是导致通胀的原因。
  那么,中国的货币是否超发了呢?经济学界一般采用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来衡量货币是否超发。央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末广义货币(M2)存量达到85.15万亿人民币。3月5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明,2011年GDP为 47.2万亿元。西方发达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和GDP的比值在1以下,新兴市场国家比值一般为1到1.5倍,中国是1.8倍。以此衡量,中国的货币确实超发了。
  对于货币超发的原因,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根源在于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刺激经济的货币宽松政策,有学者认为含此在内,总计货币超发43万亿之多。另一种观点认为超发的责任在于央行,而央行承担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任务,需要不断向市场投放货币换购美元。保证汇率稳定的措施动摇了币值稳定,“代价过大,非改不可,否则在经济上国无宁日”。
  无论原因是什么,现实的状况是,货币超发引发了民众对通货膨胀的忧虑,这种忧虑目前表现在当有人提出发行更大面额纸币时,多数人表示害怕。
  其实,大面额纸币的发行并不可怕,货币大幅度超发才会产生可怕的后果。所谓担心引发通胀预期而暂不考虑发行大面额钞票的做法最多起不到刺激民众的效果,而真正解决问题则需要:央行这个人民币唯一合法的发行机构采取措施降低超发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制定经济政策的部门要在经济发展速度与民众生活水平之间做出取舍。我们欣喜地看到,8年来首次调降经济增长目标,将经济增速下调至7.5%。这可视为对民众忧虑的一次正面回应,国计固然重要,但民生才是根本。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额币值没有问题总量超发才是隐疾
  本文所版面
【第 31 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