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敲开那扇门
本报评论员:婀娜尼莫
  婀娜尼莫
  非诉律师绕不开的一项活儿,就是电话咨询各种政府机关。这里所说的电话咨询,大多是为了确认某一手续的实际操作流程,或者问询法规中没有规定、规定不清或者相互矛盾的地方,一般不以律所名义正式接触,而以匿名方式进行。
  法学院老师会在课堂上批判政府机关的官僚作风,但不会教你如何从他们口中套出话来。这项技术活儿,首先就是打电话的时间:比如周五下午能套到话的概率最低,基本就是听盲音时间,即使打进去了,也很容易遇上情绪不佳的大婶,尤其到了接近下班时间,常常带着一种“不现在问会死吗”的语气。最容易打通的时间一般是上午十点到十一点,以及下午两点半到四点期间,此时正值茶足饭饱,休养生息之后,心情一般比较平和,相对容易沟通。
  其次是打电话的方式:最问不出来答案的那种办法,就是做足了一副律师的架势,动不动就挑战:“是这样吗?但你们95年的25号文不是这样规定的啊?”,或者“那这样不就和xx部xx年颁布的xx文矛盾了?”其中最自杀的一种问题是:“为什么啊,有什么根据啊?”这种问题不仅容易惹火电话的那一端,你也很难在给客户的邮件或备忘录中回答:“就此问题,相关部门人员回复,我们就是这么办的,没什么为什么。”如果掩饰得不好,还会被戳穿身份:“你是律师吧?律师还问我干什么?”嘟,嘟,嘟……
  装得过于无知也会遭到鄙视,比如打给通信管理局咨询增值电信业务许可的问题,如果好不容易打进了电话,却装无辜、装纯洁,装出了一副连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都分不清的样子,也会被好好教育“回去弄明白了再说吧”。
  比较容易成功的办法,就是态度和知识上不要那么专业,做出一种很自来熟的样子,同时语气中要表达“都仰仗您了”的意思。以此路数,也有律师不仅问到了答案,还顺便拜了大哥。曾经有个项目,需向东北某地的外汇管理局询问一个手续的当地办理程序,项目上的张律师熟稔电话咨询的窍门,趁询问时的一个空当,问了一句您贵姓,接下来立刻热情无比以“本家本家”“李哥李哥”地攀起来,一来二去不仅问清了所有程序,李哥还热情地用邮件发来了内部的管理文件供参考,是那个项目上最成功的一个外管局咨询。如果碰上接电话的是中年男音,女律师也可将声调抬高几度,使用嗲音少女腔。再往后,我们还发现,偏远地区、二三线城市的非热门部门的咨询特别容易成功,可能是因为孤独吧,来了电话,就会聊家常一样说很久。
  打进电话说上话,就万事大吉吗?真不一定。客户不一定一次把问题都问全了,高级律师不一定一次把工作交代了,项目的法律结构变了就会有新问题冒出来,而那个部门,可能这一两天,甚至这一阵子,或者纯粹你点儿背,凡你打电话的时候,都是同一个人接电话。想想你也挺烦人的,尤其当电话那端已经多次表示“你哪儿有那么多如果啊?”或者“您别问这么多了,先把材料交上来看看吧”,你也唯唯诺诺地回答“多谢多谢,对不起打扰您了真不好意思”之后,你回到高年级律师面前再一次汇报咨询结果,他脑袋一歪眉头一皱(你心中一沉),一口气儿又问了五个“如果……怎么办”,你一个也答不出来,只能回到座位上,把手机中的通讯录名单仔细翻过一遍,想想有没有任何场外观众可以求助。可但凡要是你朝中有人,何必要打之前的那些电话?再说场外观众就算分布再广,也难以保证东南西北都布有眼线。末了你只能回到电话旁,硬着头皮重拨那个电话,这次你决定不再装要来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了,也不装准备和外方开展合作想先弄清形势的民营企业了,正在琢磨换成何等身份,“喂”字刚出,对方一默,立刻反应过来,“怎——么——还——是——你——啊——?”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敲开那扇门
  本文所版面
【第 58 版: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