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停发新股不如抑制炒作
本报评论员:郭宏超
  郭宏超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万人签名呼吁停发新股,理由是股市需要疗伤。我们想问的是,行政手段停发新股,股市就能疗伤了吗?过往的中国股市停发新股的次数少吗?但老伤新伤何曾得到真正治疗?
  其实监管层在目前股市惨跌的背景下何尝不想让新股发行暂停下来。只是如果再用此前那种行政化强制手段停止新股发行就是市场化的倒退。又会重新回到“股市上涨死命发,股市下跌赶紧停”的怪圈里。真正的良性市场,只会在市场本身自我调节下、投资者不愿申购的情况下,使得新股自主采取发行暂停。
  要求停发新股的理由有二:一是新股抽血,抽走了市场中老股票的资金,损害了持有老股票的投资者利益;二是新股圈钱,很多股票不好,还发过高的市盈率。事实上,现在市场中老股票平均市盈率仅为十几倍而已,而新股都在三十甚至四十倍,明眼人都知道哪个更有投资价值,但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还是对新股趋之若鹜?据我们了解,参与新股炒作的投资者大多是有五年以上证券投资经历的老股民。
  如果说,高市盈率的股票抽走了低市盈率股票的资金,可能有两方面原因:要么说明新股的质量确实好,这样的股票补充到资本市场可以起到活水的作用;要么就是有投资者自己在有意炒作新股,明知道很多新股资质并不如低市盈率的老股好,依然愿意参与博弈,如此说来,板子不应该打在新股发行的身上。目前新股发行炒作严重,是由监管制度不完善以及行政化还未去除所造成的。
  据了解,目前炒作新股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打新股。像一级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和集合信托计划之前都是新股配售的主力军。“打新”一度是债基们的一个卖点。导致很多新股首发奇高,再爆炒,深幅下跌套牢一大批人,是典型的“博傻”。它们就是以“博取一、二级市场价差为目的”,这对新股发行市场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另一个则是新股上市之后的爆炒。很多有多年投资经验的股民参与到炒作新股中,虽然监管层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还是未能有效抑制。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无奈的现实,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打新股虽然可能有六七成的人会亏损,但是投资老股票的股民则会有九成的人亏损,因此炒新就不足为怪了。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继续完善监管制度,但是投资者本身也要进行反思,为什么一些市盈率50倍的资质平平的股票,还有很多投资者像赌博一样去炒?
  我们一直主张,要继续进行发审制度改革,真正让整个新股发行体系市场化。如此一来,只要企业符合标准都可以自由上市。如果市场对其定价太低,公司老板不可能愿意发股票。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监管和法制制度,让弄虚作假的公司担负着巨大的法律风险,骗子公司也不敢轻易上市。
  现在的发审制度,一些不良公司只要骗过发审委,自己的责任就能够减轻一半。绿大地就是典型,造假的成本太低。
  事实上,投资者要求停发新股的要求,并不是希望中国股市永远由行政化的“那只手”不断调控,而是对于整个发审程序本身已经严重不满,以及对监管缺失的无奈。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停发新股不如抑制炒作
  本文所版面
【第 15 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