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万科谭华杰:能抄底和逃顶的企业基本不存在
  廖杰华 张晓龙
  有时候,过分的理智是件让人讨厌的事情。有时候,一个理智的声音,许多年后才被人理解。
  就像2008年的那场捐款门,铺天盖地的唾沫几乎将王石淹没,很少有人想到,这当中的多数人如今正在思索曾经的鲁莽。
  就万科本身而言,王石对郁亮的选择被认为是理智的决定,财务出身的郁亮被认为具备足够的勇气与理智,在他的领导下,万科或许再也回不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但却能保证安全。
  万科的成功,一部分源于对土地市场的合理把握。
  在拿地上,2008年前后的万科判若两人。
  2007年,全国十个城市的地王中,万科占了两个,一个在东莞,另一个在福州。2008年以后,万科与地王绝缘。
  也是在2008年,王石对外表态,2008年之后,万科绝不拿地王。
  王石说,以万科这样的规模,完全没有必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完全没有必要靠拿地王来竞争。在王石看来,土地资源持有量较少是万科的特色,但并非缺陷,土地对于万科来说只是房屋开发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之后,万科确定了“不囤地、不捂盘、不当地王”的“三不政策”,并坚持至今。后来,面对土地储备不足的质疑,王石和郁亮的表态是,“土地资源,够用就可以了。”再后来郁亮把够用总结为:基本满足未来两到三年的开发需要。
  也是从那时开始,万科开始了新一轮的迅猛发展,2010年和2011年,万科连续两年销售过千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对于已经开始的房地产下半场,郁亮说,囤地捂盘的模式已经过时,下半场只有快速周转才有可能胜出,万科在整个2012年都将实行“冬天模式”,保证资金充裕的同时,多卖房子、少囤地。
  也许,又有些有人要问了,千亿万科的成功是机制的作用,还是公司的精英们英明神武?
  谁知道呢!
访谈
  高位建仓,低位踏空
  经济观察报:业内普遍认为,万科对行业周期的把握是最精准的,买地时机的把握非常到位,你认为,万科踏对周期的主要原因在哪里?
  谭华杰(万科董秘):谢谢赞赏,但我觉得很惭愧。实际上,踏对是很不容易的。
  “踏对”意味着“逃顶”和“抄底”。“抄底”,就是在地价低位大量购置土地,“逃顶”就是在地价高位停止购地。2007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和土地市场经历了反复调整,从实际情况看,能够做到“抄底”和“逃顶”的企业基本不存在。万科其实也没有能做到例外。
  经济观察报:你的这个结论非常有意味,能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吗?
  谭华杰:我们先来看一下,2008年以来,16个可公开查询数据的主要城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宁波、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武汉、成都、重庆),各个季度土地市场的变化情况如图1:从价格来看,这四年半时间内,土地市场的低点是在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初,高点出现在2009年下半年。而从成交量来看,很明显,低点成交量最少,而高点成交量最大。说明从总体上来看,房地产企业买地买在高位。
◆下转38版
上接37版
  而从主要公司来看,行业内四家标志性企业,在2008年买地的情况如表1:2008年万科的拿地量在行业中绝对第一,超过第二名一倍。但万科的拿地金额占销售额的比例,和其他几家公司差不太多,都在30%左右。这个比例是行业历年来比较低的,也就是说,在2008年没有公司做到了“抄底”。
  而在2009年,上述四家公司的买地情况如表2:由于2009年上半年土地市场成交很少,大家2009年拿的地,基本都在下半年的高位。就买地金额占销售金额比例这个核心指标来看,所有公司都高于2008年,除万科外,其他公司都高出很多。实际上,行业的前十大公司,除万科外,2009年这个指标都非常高,大部分在70%以上,低于50%的只有万科一家。而且,在16个城市的“地王”得主名单上,除万科外,其他公司基本都榜上有名。很显然,在2009年也没有公司做到了“逃顶”,绝大多数公司都在高位积极建仓,万科相对冷静一点而已。
  踏对的条件不具备
  经济观察报:高位建仓,低位踏空,这好像是股市中散户的做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谭华杰:相比股市,在土地市场中要“踏对”更困难。原因在于:第一,行业缺少长期融资渠道,缺少支持反周期操作的金融工具,企业的外部资金来源,主要是销售回款和银行贷款,这两者都与市场景气程度高度相关。这就导致了,市场高峰时所有企业账面上的资金都比较多,但大家缺少其他投资渠道,上市公司又存在持续的业绩披露压力,企业的钱只能用来买地,从而导致土地市场竞争加剧,地价高企。另一方面,市场一旦陷入低谷,企业的资金链又普遍紧张。像万科这类稳健型企业虽然资金状况相对较好,但也仅能做到不减少开工,在项目投资和并购方面难以展开大的动作。
  其次,土地的价格刚性一般高于房价。市场低谷时,我们看到的不是地价的下跌,而是土地供应面积显著减少,你想抄底,可供你选择的土地也不多;而当市场复苏时,地价的上涨又往往快过房价,进一步增加了“抄底”的难度。
  再次,对万科来说,并不追求持有过多的土地,项目资源一般保持两到三年的水平,这个年限在全世界大型地产商中是最低的。停止买地的时间如果超过一年,万科的经营持续性就会遇到挑战。所以,即使在地价较高时,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停止购地。
  因此,“踏对”是困难的,只能追求“不踏错”,即,在地价高位时不买入过多的土地,当地价低位时不至于没有钱买地。2008、2009年的市场调整中,万科的经营安排也基本体现出这一特征。
  经济观察报:我们知道万科有一个主张:“不拿地王”,为什么万科会提出这个主张?
  谭华杰:首先要说明一点,万科定义的“地王”,和一般所说的“地王”略有差异。一般说的“地王”,指的是一个城市或者城市中的某一个区域,总价或单价创出新高的地块。但总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的大小,比如广州的亚运城项目,几百亿的地价,但这只是因为它太大了,如果拆成十块地来出让,就都不是地王。而单价的意义也不是很大,在不动产价值的上升通道中,单价不断创新高并不是什么意外的情况。
  因此,我们不主张单纯以总价或单价作为地王的判断依据。在我们看来,“地王”是指地价中含有较多预期成分,只有房价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才能盈利的项目。也就是所谓“面粉贵过面包”的土地。
  万科2008年提出“不当地王”,是吸取2007年的教训。2007年房价、地价快速上涨,万科虽然认识到市场存在的风险,但在当时的牛市氛围下也感染了焦虑情绪,也有少数地块是在高位获取的。这些高价地,后来大部分经营都很困难。我们进行了检讨和反思,2008年之后,万科没有拿过一个“地王”项目。
  不当地王,一方面是从企业自身的利益出发,是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地王的出现往往会推动市场的焦虑情绪,刺激市场的升温,公众对地王普遍持排斥态度,不当地王,也是从维护企业社会形象来考虑。
  经济观察报:万科如何来决定购买土地的时机和数量?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的市场走势并不同步,万科如何来把握这个差异?
  谭华杰:万科在做项目投资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项目地价与当前的周边房价是否匹配。公司不会把项目的盈利预期建立在房价大幅上涨的基础上,而是会对未来的房价做较为平稳的预测,在此前提下,判断是否存在合理的盈利空间,进而判断地价是否合理,风险是否可控。
  万科坚持快速周转,项目资源一般保持在未来两到三年的开工量。拿地数量主要根据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并为未来的增长预留一定空间。
  万科不会简单地用“一、二、三、四线”来划分城市,设定投资重点。而是会对所有目标城市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综合考虑人口、居民财富、地价相对于房价的适度性、市场库存、土地市场透明度多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估。我们内部会有一个城市优势排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一、二、三、四线。在具体的投资决策时,还会考虑各地的土地供应情况以及公司在当地的发展定位,包括土地属性和配套是否和普通商品房定位相匹配、能否满足自住客户需求等。
  经济观察报:我们注意到,今年上半年万科拿地较少。你对下半年土地市场怎么看?万科下半年会发力吗?
  谭华杰:今年一季度时,主要城市的地价相对于前期有所调整,但调整幅度不大,另一方面,16个主要城市,除了少数几个城市土地供应面积较大,其他城市总体供应面积相比去年同期都明显萎缩。土地市场的机会并不多。
  二季度土地市场成交局部活跃,但整体并未放量。企业资金面有所改善,但主要体现为偿债能力上升,投资能力并未全面恢复。预计下半年各地将加大土地供应力度,资金充裕的企业仍有较好的机会。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万科的货币资金为390.5亿元。公司的资金比较充裕,可以灵活把握土地市场的机会,但在具体项目决策上,仍然会坚持严格的投资标准。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万科谭华杰:能抄底和逃顶的企业基本不存在
  本文所版面
【第 38 版:拿地的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