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企业公益创新术
本报评论员:叶林
  叶林
  “尽管目前企业家做慈善的热情渐长,捐款也越来越多,但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并不擅于做慈善,对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近期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举办的“社会创新论坛”中,中心主任邓国胜提出,目前国内多数企业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做慈善,输血式扶贫,效率低下。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中国的社会捐款上升较快,其中2008年中国社会捐款突破1000亿,近两年稍有回落,但也有约700亿的捐款额,同期美国社会捐款约为3000亿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也主要体现在对慈善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另外,我国社会捐款1000亿占GDP的比重却不到1%,与政府的财政收入和企业的利润相比,慈善资源是最稀缺的。
  邓国胜提到,早在100年前,美国的很多慈善家便提出企业做慈善要精益求精,把稀缺的慈善资源利用得更有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开始探索用创新的方式做慈善,例如研发一些疫苗,解决非洲的疟疾等一些高效的方式从事慈善。相比而言,国内公益事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则是如何用创新的方式来使用稀缺的慈善资源,更好地解决社会紧迫性问题。
  过去提及企业,理所当然会想到“赚钱”才是根本,而如今的企业营销则逐渐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对此,世界著名营销专家科特勒曾说:“我心中伟大的企业是那些致力于挣钱,并且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要使二者达到共赢,企业无疑需要利用创新的方式做公益。
  究竟应该如何实施?该中心副教授林志刚认为首先需要把握三个要素,第一是道,它是一种规律。第二是术,即使用的方式,如何利用,关乎其能力。第三是势,也就是其品牌。
  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曾讲到企业为社会创造价值,应对社会挑战,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调查显示,关注社会公益、政府义务的企业,其商业价值比一般企业要高出1/4。企业的公益创新之道在于创造和实现共享价值,从这点出发,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并不冲突,追求社会目标的本身就会带来很多商业机会与利益。例如,百事公司在内蒙古的达拉特旗建农场,开展土地种植,不仅带来当地农业的革新和生态的治理,也给其自身带来了稳定的货源。
  林志刚称,企业公益创新的“术”在于发挥企业的专业能力和业务优势,即企业将专业资源、业务优势和公益创新相结合,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最终形成公益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能力资源要比传统的资金的捐献更重要,它是一种可以突破时间、空间、资金限制的资源。”在林志刚看来,专业能力的投入未来会成为个人和企业参与社会公益的关键。
  例如,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谷歌公司的专业搜索引擎为救灾地区提供的高效服务便是很好的佐证。当时通信信号中断,搜救工作难以进行,在中国地震局向谷歌求助后,谷歌利用其专业能力不仅为救灾地区提供了及时高效的服务,也推广了自身的业务。
  不可否认的是,企业的品牌战略和公益相结合往往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林志刚认为,企业的战略规划、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运营与公益计划相关联,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寻求平衡点,以“商业模式+公益创新”的方式共同构建企业品牌与公益品牌的影响力,最终会形成品牌的倍增效应,达到互利多赢的效果。例如,“美体小铺”作为一家化妆品企业,其产品反映其热爱生命、尊重社会环境、个人精神以及公平贸易的信念,外界更有说法是,美体小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公益进化史。
  另外一个典型的案例则来自U2(一支活跃于全球流行乐坛的爱尔兰摇滚乐队)的主唱保罗·大卫·休森所创立的一个品牌,其主要采取品牌授权的方式,和世界知名大企业合作,例如保罗会将品牌授权给苹果、可口可乐、阿玛尼等知名企业,然后会将这部分收入捐给非洲的艾滋病防治事业。作为一种品牌战略,保罗的最终目的是想让自己的品牌和世界知名品牌达到合作共赢。
  此外对于一些还处于摸索阶段的企业应如何用创新的方式做公益,邓国胜提出五点创新方式。
  首先是组织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成立企业基金会的方式来做公益。例如华润、阿里巴巴、安利都成立了基金会,这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
  其次是机制方面的创新,更加强调开放合作,并非传统的单打独斗,而是NGO和企业之间共同合作。例如新浪打造的微公益平台,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以共同做公益。
  第三,技术层面的创新。企业做公益不再是传统的捐钱,而是发挥自身的资源、技术优势,这样才会把公益做得更有效率。例如华润利用自身在电力方面的专长做节能环保,利用很多的超市帮助农户销售。
  第四,方式方法的创新。重视动员自己的员工参与,慈善不仅是捐钱,企业的人力资源才是无穷无尽的资源。
  第五,理念的创新。传统的理念提倡“纯粹慈善”,其实共赢也是一种新模式。企业做公益如果能达到双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寻求一种平衡,使公益可持续,具有可推广性,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
  面对中国的公益捐款已开始突破1000亿大关,中国企业的公益事业未来理应更上一个台阶,用邓国胜的话来说:“捐了这么多钱,如果只是低效,甚至养懒人或引起新的不公平,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公益。”
  经济观察报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企业公益创新术
  本文所版面
【第 43 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