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价格 食用油继续限涨
本报评论员:降蕴彰
降蕴彰 本想趁消费旺季提价获利来改变企业利润困局的食用油企业们有些失落了。 继7月24日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两大食用油巨头被国家发改委约谈后,8月13日下午,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鲁花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和汇福粮油集团等国内五大小包装食用油企业再度被国家发改委召集谈话,明确将继续对这些企业的食用油产品实施限价销售。 同时,国家发改委还要求这5家企业建立食用油价格上报制度,从8月15日开始每周三上午都定期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各自食用油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目的在于全方位掌握食用油产品在销售环节的价格动态。 对于食用油限价措施,多位来自食用油企业的管理层人士分析表示,由于6月以来国际大豆价格大幅上涨,目前以大豆为原料的油脂企业已经出现负利润经营,如果照此延展下去,年底之前,国内部分油脂企业将自动限产或停产,由此也会影响国内食用油供应量。 8月16日,本报就上述问题致电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但未得到正面回应。 提价受阻 今年上半年刚过,国内食用油市场就掀起了一波来势迅猛的涨价潮。先是7月初益海嘉里集团宣布将生产的金龙鱼花生油价格调高8%,紧随后,鲁花集团、中粮集团等也纷纷将生产的花生油提价,其中,鲁花集团花生油在北京部分区域的价格上调了15%。 益海嘉里、中粮、鲁花都是国内大规模的食用油企业,目前分别占到国内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45%、15%及7%左右的份额,按照一些业内人士的分析,此次益海嘉里等对花生油提价只是一次先期预演,在国庆、中秋双节到来之前,这些食用油巨头将会掀起一轮更大规模的大豆油、调和油等小包装食用油价格的集体上涨。 益海嘉里等企业的“先期预演”惊动了国家价格主管部门。7月24日,中粮与益海嘉里被召至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进行“约谈”,要求接下来两大企业的食用油产品不得擅自涨价,要保持在市场上的价格稳定。 在本次约谈过程中,中粮与益海嘉里都向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反映,由于国际国内大豆、花生等原料成本高企的原因,使得企业只能选择提价的路子,改变目前已经出现的负利润经营。为应对国际市场继续高涨的大豆价格,两家企业还提出请发改委价格司方面准予各自生产的品牌大豆油能够提价5%,但最终未获同意。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CPI回落至1.8%之后,相关企业认为食用油涨价的“请求”有了曙光,但出乎意料,8月13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再次召集中粮集团、益海嘉里并在约谈企业中增加了鲁花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和汇福粮油集团,这次约谈内容明确表示,国家将继续实施食用油限价措施,并要求这5家企业建立食用油价格上报制度。而对于本轮食用油限价的截止时间,相关方面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来自企业的信息称,由于今年夏季以来大豆、花生等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大部分食用油生产企业都出现了较大亏损。以大豆为例,6月以来进口大豆价格连创高位,目前到厂价格已经高涨至5300元/吨左右,与年初3800元/吨相差较大。目前以大豆为原料的企业每加工1吨大豆油,就大约需要承担350~500元的亏损。目前已经进入食用油消费旺季,但企业还是要延续负利润经营。 补救措施 对于国内食用油企业来说,近两年因提价被主管部门“约谈”和“限价”已有多次。早在2010年11月份和2011年全国两会前后,国家发改委就多次约谈益海嘉里等多家食用油企业,要求企业响应国家抑制通涨、稳定市场的号召,停止食用油提价。 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对益海嘉里等食用油企业提出“限价”措施的同时,为了推动企业积极生产、减轻亏损,曾决定低价向这几家企业销售约50万吨大豆,其中,给益海嘉里、中粮集团的配比最高,两家企业都获得22万吨低价大豆。不过,今年最近两次对几大食用油企业的“限价”,并没有辅之以定向低价销售大豆的“策略”。 中华油脂网信息主编郭清保分析称,去年国家对中粮集团等几大食用油企业销售低价大豆曾在业内引发争议,当时业内较为一致的看法,都是认为此举对其他更多的食用油企业缺失“公平”。他表示,国家粮食局等方面目前每周实施的临储大豆低价竞拍,事实上正是为了给一些大豆压榨企业弥补亏空,只不过是将定向低价销售大豆的范围有所扩展,以此来避免业内再有缺失“公平”等争议。公开的数据也显示,8月以来,国家有关部门拍卖的大豆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每次拍卖的结果都是全部成交。 对于“限价”是否会影响国内食用油供应量从而对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力,郭清保认为,近期国家每次拍卖大豆的数量都达30万~40万吨,由此来看,中储粮方面还有较为充裕的大豆,如果再结合相关“限价”政策,预计年内食用油价格很难出现较大幅度的普涨。 对于国内部分油脂企业将是否自动限产或停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则认为,6月以来国内豆粕价格一直处于高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大豆压榨企业的利润,短期内,大部分国内油脂企业停产的可能性并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