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不托底了社会应跟上
本报评论员:言咏
言咏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家庭会经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转变。中国正在经历这个转变。 中国卫计委官员12月3日在柏林举行的世界家庭峰会上表示中国家庭正呈现出五大变化:第一,家庭规模小型化,平均每户人数已由1982年的4.43人下降到2010年的3.15人;第二,成员只有夫妻两人及未婚子女的“核心家庭”成主流,其比重超过70%;第三,丁克家庭、单亲家庭、单人家庭等非传统类型家庭大量出现,还出现了大量留守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第四,家庭规模的减少使家庭关系变得简单,家庭成员间相互支持力度减弱;第五,家庭的婚姻、生育、养老等传统功能有所弱化,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 这是一种顺势而生且不可逆转的变化,它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分工细化的产物。西方国家更早经历了这个过程,美国上世纪30年代,随着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家庭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原来几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步消失,核心家庭迅速出现。这种变化的好处和坏处都显而易见,家庭关系简单化、家庭经营上以夫妻为主轴而非像过去那样以父子为主轴,是进步之处。但另一方面,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却极大下降,过去,大家庭是一张托底的网,共同抵御外在的风险。现在,托底的网没有了,家庭承受变故的能力减弱,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和共同焦虑随之而来。 对一个国家而言,现在比以往面临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更大挑战——让社会替代家庭成为托底的网。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同样也因家庭结构的变化日益显见,逐步建立起其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的国情更为严峻,因为,人口迁徙的增多和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两项因素叠加,让中国核心家庭的规模更小,“失独”风险更高,抚老压力更大。 自从社会转型以来,中国政府在建立社会保障网络方面已经做出了探索,但是,就目前而言,保障网络还远称不上完善,不足以让民众获得安全感,从而影响其幸福感。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在于,养老金替代率低,2011年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的50%。直接影响到老年生活的质量;养老金空账规模庞大,让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信任度低;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依然没有实现,与迁徙流动频繁的社会特性不相适应,等等。 除了资金的问题,社会保障方面的服务也不足。对于老年人或者是其他失能者来说,光有钱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为他们提供服务。有经济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自费获得更好更多的服务,这需要国家放手让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服务业;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人,则需要国家提供基础的服务,不管是民政部门自己提供,还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提供,总之责任不可逃避。 另外,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体也应当为提高家庭抗风险能力未雨绸缪,购买商业保险是途径之一。目前,人们在此方面的意识尚有不足。泰康人寿和北京大学中国保险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2011年联合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商业人身保险在城市和县域家庭资金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仅为4.6%和1.1%,而在这些被调查的家庭中,社会保障并不能覆盖其潜在风险。在回答“如果家庭主要劳动力得了大病花费50万,能筹集到多少”这个预设问题时,只有54.7%和40.9%的城市和县域家庭表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凑齐。受访家庭中,只有5.6%的家庭社会保险属于高保障。 中国近期刚刚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对于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和提升家庭抵御风险能力是个大进步,但这还不够,期待政府进一步与时俱进地改革其人口政策。中国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化的现代化过程中,家庭这张兜底的网将越来越脆弱,需要国家、社会与个人共同编织一张新的保障网,这是核心家庭时代不可回避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