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顾虑7%
本报评论员:文钊
文钊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应该确定一个更低的经济增长目标吗?我们的答案是确定的。一个疑问是,2013年初确定的目标是7.5%,现在看来,完成这一目标已无悬念。如果人们的预期并不悲观,为什么这个指挥棒还要稍稍偏下一点呢? 这恐怕正是政策讨论者和市场人士纠结之所在。预计本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2014年的中国经济定调。这一基调会反映在次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指导这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之一,所有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将围绕这些指标设定。也正因如此,将经济增长率指导性目标设定为7.5%或者7%,直接决定了2014年的经济大局和政策指向。 维持7.5%的目标是一种选择。各大投行均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肯定在7.5%之上,不过明年经济增长情势如何,不确定性还有很多。7.5%是李克强总理年中确定的经济增长下限,维持经济增长目标不变,守住下限,等于明示市场,宏观政策大势不会改变,这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各界信心。 并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一系列改革议题,明年也将陆续出台实施方案,改革需要稳定的宏观环境,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水平,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才可能更为顺畅。一些改革事项需要更多的政府投入。如果此时经济减速,财政支出可能捉襟见肘,有可能拖累一些改革事项的推进。 种种理由,不一而足。简单说,维持7.5%的道理不是不充分。不过我们以为,正是因为诸多不确定性的存在,适当调低经济增长预期,对于经济和改革大局可能更为有利。常规而论,往年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预期经济增长目标1-2个百分点。今年全年的数据没有出来,投行预期在7.6-7.7%左右,预期目标与实际水平的差额大幅度缩小。这一方面说明,今年经济遇到的困难超过以往;另一方面,则因为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实施了小规模的刺激政策。明年的情况并不明朗,要关注的是地方如何领会“精神”。虽然中央明确未来不以GDP论英雄,各地方却不会放弃对经济增长的追逐。在如此困难情况下守住7.5%,于地方而言,恐怕就是要进一步上规模、冲投资。这和中央政府的期望是相悖的,与结构调整的大局也不符。 结构调整意味着经济引擎的转换,这一转换不可能在高速运行的机器上完成。如果勉力支撑,引擎转换固然不可能,还可能引发其他风险。虽然改革需要稳定的经济运行,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但这仍要与经济大势相合。预期目标也要顺势而为,应时而变。中国对地方债务的新一轮审计结果尚未公布,但规模之大可能超过预期,庞大的地方债务必然拖累银行资产负债表,银行恐怕很难像过去一般高歌猛进。中国诸多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化是未来几年的主旋律,这定然会拖慢中国经济列车运行速度。如果对此有清晰的认知,稍稍放慢脚步,中国这个经济巨人可以更好地完成跑动姿态的调整。 一些人本来担心经济会产生失速风险,如果增长目标调低至7%,会否让市场人士信心大跌,导致企业界更加不愿投资,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我们以为,这种担心有些过虑。对当下中国来说,真正的风险不在经济可能失速,而在于改革进程低于预期。即使经济增长目标调低至7%,如果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议程都能逐项推进,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够形成突破,企业界对未来的投资意愿不会降低,他们对经济的信心就会保持。从这个角度来看,2014年才是中国经济的关键时刻。
|